31:问题的由来之一
如是,被迁往宗周的殷遗民既有属多子族的“子奠”,又有属王族的“亚朿”,还有属王家的微子启微仲衍之后,以及本帖暂不作介绍的殷人中最显赫的一支。300年后,秦人东进,关中地区异常混乱。此时,关中涌起一股政治势力,其建有“荡社”,号为“亳王”;“荡社”即汤社,既称“亳王”,自当为成汤之胤 ,这股武装力量必为商族的一支。亳王率其族众与秦宁公鏖战两年,可见战争规模不小。《史记·秦本纪》载秦宁公二年 (公元前714年 )“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王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那么,这股崛起的殷人势力与殷遗民有无关联?
张天恩认为亳王及其族众为殷人中的“北殷氏”:“北殷氏出自商王族。《史记·殷本纪》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在北殷氏下的《索隐》有‘北殷氏盖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的说法。秦伐亳王事见《史记·秦本纪》,《索隐》说:‘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此亳王当春秋早期,虽距商时已远,但也有可能就是商人灭夏进入关中所余的一支”【80】。
张天恩的观点并不正确,刘绪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文献上早期黄河流域的许多部族,从而确定了早期商族的所在位置。他认为,“文献中不见任何有关夏人活动在河北省中南部及其以北的记载,也不见和商族有关系的部族与夏王朝发生接触的记载,这说明夏人未曾涉足此地”;刘绪发现司马迁所记载的子姓封国均在北方地区,其结论是“总之,以上两个问题都说明在夏代末期,夏商二族有着各自的占领地域,其中商族占领着古黄河以北,太行山羊肠以东的地区”;对于“北殷氏”,刘绪论到:“殷氏和北殷氏,在上引史迁所言的子姓封国中,前有‘殷氏’,后有‘北殷氏’。显然后者冠以‘北’字,是为区别于前者。北殷当在殷之北。殷即今安阳,此无疑问。那么北殷当在安阳以北的河北省境内”【81】。
【80】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2004年文物出版社)
【81】刘绪《从夏代各部族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看商族的起源地》(刘绪《夏商周考古探研》,2014年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