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问题的由来之一

既然“亳王”是殷遗民,那么,北殷氏又在哪里?北殷氏有无踪迹可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引出了我们对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遗民》第二个层面的讨论。彭裕商文中首先提出《尚书·多士》的诰告对象“商王士”(又称殷士、殷多士、殷遗多士、殷顽民)是子姓殷人,是与商王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其次,他认为《尚书·多方》的诰告对象“则主要是商王朝的异姓族邦”,这种解释依然是正确的。不过,需要补充。我认为,《多方》中明确提到王曰:“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说明周人或许认识到“多方”中也有“殷多士”。过去,学术界认为甲骨文中的方国,凡是时叛时服以及被称为伯者,皆为异姓。我的看法,这种说法是有讨论余地的。因此,我们即从北殷氏入手,探讨商代的方国中有无子姓,并进而瞄准商史研究中的一个很大的命题:商代有无分封制?商王朝是否是一个方国联盟?

欲说北殷氏,必言有易氏;要说有易氏,则要提及下七垣文化的保北类型;说到保北类型,就要说下岳各庄文化。族属与考古学文化之间是个复杂的问题,一个考古学文化内可能包含不同的族属。如下七垣文化可称为商族的考古学文化,但更准确地讲,它应称为以商族为主的考古学文化。当然,同一族属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所以,严格地讲,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群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不过如希安·琼斯所言“结果是,根据考古类型学来分辨过去族群的传统方法,在世界许多地方依然故我,特别是那些拥有悠久文献或口述历史传统,并在族群名称有案可稽的地方”【84】。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大致不误。

关于有易氏,邹衡细致分析了文献中有关王亥、王恒、上甲微与河伯、有易的记载,认为“看来,《山海经》、《竹书纪年》上说到的有易,其地望在北易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的。相反,南易无论是指滹沱,还是指漳河,都是先商文化漳河型的中心分布区,因此我们认为先商时代有易的地望,应在滹沱河与漳河之间”,并论及“有名的河伯娶妇的故事,正发生在滨于漳河的邺地”【85】。在此基础上,张渭莲提出有易的地望应在史上被称为北易的地区,即滹沱河与拒马河之间。

【84】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85】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980年文物出版社

这是一张图片
专业宝宝起名

添加微信:77562256

免费领取100个高分名字

备注:高分名字,即可领取!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