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南京路上朝南的商铺与公司
1,西藏中路与六合路之间 :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百货商场,解放后一直以“中百一店”命名,全称”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百货店”。解放前是叫大新公司,是上海”四大公司”中排行老四。说老四是因为它在四大公司中的出生年代最晚,于1936年开业。大新公司高十层,它是第一家设有地下商场的百货公司,也是第一家设有自动扶梯的商铺,所以那时外地来沪的朋友非要到中百一店来看一看,为的亲身感受一下自动扶梯。四楼以下为商场,五十年代前,四楼以上为大新游乐场,顶上还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屋顶花园。与大世界一样,游乐场下午1点正开门,直到晚上10点后关门,门票是每人2角。游乐场主要演出京戏、话剧、电影、滑稽、魔术等。小时候我也上游乐场玩过几次,为了抢到坐位,一般都要在开门前排队等候,一开门就拼命往扶梯上奔跑。我最喜欢看的是京戏,京戏也是大多数游客的首选,那时在游乐场演出的都是三流剧团,但是在三流的京剧团中也有被观众青睐的演员,如麒派老生孙鹏之,还有武生刘宫阳等都是沪上小有名气的演员。特别是孙鹏志,后来他成为首屈一指的麒派传人,到六十年代由他与刘宫阳等组成了黄埔京剧团,常驻在大世界演出。游乐场可从西藏路口的进口入场,可从后面六合路的出口出场,在进出口旁边的墙面上贴着巨幅广告,告示各剧场的戏文和演员。六十年代取消了游乐场,四楼以上就变成许多企事业机关办公场所。
2,六合路到贵州路:
紧挨六合路转角是陈秋记水果店,后来它与隔壁另一家“华大食品店”合倂,成了一家大型水果商店,经营上乘的应时水果。那时侯的水果店遇到不同季节还会出售一些其他的食品,譬如夏天的冷饮,冬天的糖炒栗子,春夏季就供应一些水果羹,还有现炸的龙虾片、面拖黄鱼等。每当大闸蟹上市的时候,上海各大水果店都会在晚上出售大闸蟹,门前还挂起了有小人一般大小的大闸蟹模型,四周用电灯围边。一到晚上大闸蟹摊前就灯火辉煌,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那时的大闸蟹都是装在方形的铅丝网篓子里,顾客选好的蟹,被一个一个整齐的绑扎在草绳上,所以有” 大闸蟹一串”的说法。为什么水果店晚上会买大闸蟹?其实也是个商机问题,有需要就有市场。因为菜场晚上打烊都比较早,中产阶级在晚上忽然想起吃蟹解馋,水果店就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那时候晚上吃蟹是老上海的一个习惯。旁边就是泰康食品公司,这是一家著名的食品商店,主要经营高档食品。现在大家在电视里看到泰康食品店的鲜肉月饼,比老大房、光明村还要受顾客欢迎。这不是巧合,因为泰康经营的食品长期以来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创新的理念,光是饼干,泰康就开发了好多新品种。譬如茄汁苏打饼干、万年青甜饼干等受到顾客欢迎。泰康的隔壁就是大光明眼镜钟表行,老上海一定能记得大光明与其他商店相比,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整个门面上方用白玻璃做幕墙,在这三四层楼高的玻璃幕墙上,镶嵌着“大光明钟表店”六个大字。与吴良材、茂昌一样,这里经销的都是高级眼镜。大光明旁边就是服装行业中最有名的“老鸿祥服装店”,与南京西路王家沙隔壁的鸿祥公司齐名。这家店的服装全由手艺高超的奉帮裁缝制作,不但料子精良更重要的是手艺地道,一直受到上层女性的青睐。再隔壁是一家药房,药房的橱窗里展示着一些名贵药材,如浸泡的哈士蟆,还有“冯了性药酒”、虎骨木瓜酒等。再隔壁就是贵州路转弯角,解放前是泰昌食品公司,到六十年代后改为“上海市帐子公司”,经营帐子及一切床上用品。这是一幢大楼式建筑,楼顶采用巴洛克式样的凉亭(这种式样的屋顶,起源于汇中饭店,见前面所述),拱顶上还有旗杆,节日里可以悬挂国旗。南京路上有这种巴洛克式样的凉亭的屋顶,除了四大公司以外,还有一处就是福建路口,专营“双妹牌花露水”的大楼。
3,贵州路到广西北路:
这里是著名的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它的前身是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新新公司于1926年开业,该楼共七层,与先期建成的”先施”、”永安”一样,也是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商场,主要经营各类高档商品,还设有综合性娱乐场所,冠以”新新”为名字的饭店、茶室、美发厅和旅社等, 所以是中国最早的集购物、餐饮与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早在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新新公司还有一个与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在商场里开辟了一个用多层玻璃隔离的无线电播音室,顾客能隔着玻璃观看播音员播音。这一设想顿时引来了数以千计的围观者。解放以后,因物资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仅仅在底层铺面保留了专营食品的商场,二楼保留了一个溜冰场,其他的娱乐设施全被改造它用。1953年,在原新新公司的底楼曾经举办过一次规模颇大的全国土产展览会,展出各地的土特产食品,展览会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形似全国政协的会徽挂在现场,令人难忘。食品公司沿南京路的南铺面分别为罐头香烟、饼干面包、糖果蜜饯、冷饮柜台,沿广西路是专营水果的柜台,靠天津路的北铺面,主要为南北干货、火腿腌腊制品、调味料、南北货和熟食。直至五十年代,北铺面还有保留了早年遗存的一排具有冷藏功能的透明柜台,里面存放着需要冷冻海鲜和牛羊肉。 那时侯我吃过一种非常好吃的冷饮,就是在这些冷冻柜台买的,它用锡纸包的巧克力为皮,冰激凌为心, 就像后来的紫雪糕一样,但方方正正,不知道什么原因,名字叫做”东方红”。近年食品一店,又经过一次大装修,已经完全变了样,开辟了二楼商场,还有一些快餐店加盟,并将一些特殊的柜台搬移到隔壁时装商店的北铺面,营业面积大概比原来翻了一倍还多。五十年代中期,”新都溜冰场”是警方打击流氓阿飞的重点对象,那时候一些失业的中青年,成了社会闲杂人员,其中一些品行不端的男性,专门挑衅马路上的女行人,在溜冰场门前胡作非为,使女学生不敢经过这里,因此后来,它和其它的一些溜冰场一起关闭,停业整顿了。
4,广西北路到浙江中路:
现在这里是上海时装商店, 其前身就是四大公司之一的”先施公司”。”先施公司”于1914年破土动工,1917年正式开业,它是四大公司的老大。该楼也是七层,底下四层用作商场,经营世界各地的百货,五楼为办公用房,六楼和七楼设游乐场。它的北部为先施茶室,南部为”东亚饭店”,屋顶辟为以娱乐业为主的屋顶花园。先施游乐场在五十年代,与大新游乐场一样,常常由上海三流的剧团演出。我小时候上去看过几次京剧,由现在尚健在的程派青衣李蔷华的胞妹,李薇华主演荀派戏。李是荀慧生亲授弟子,加上年轻扮相好,所以在观众中有很大影响力。后来李氏姐妹先后离开上海,支援外地京剧团去了,李薇华在文革前夕就息影舞台。80年代曾为荀慧生的一个录影配像,而获得观众的认可。游乐场的入口处在浙江中路(这里正好是一个有轨电车的车站)。像大新游乐场一样,沿马路有一块彩色广告栏,上面写着当天主要演员的名字和剧目。这个游乐场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利用原先的设施,改建成黄埔区文化馆,每天晚上仍然对外开放,除了演戏之外,还放映电影以及一些社团活动,并举办经常性的展览会。记得文革刚刚结束时,沉寂了近十年的传统戏剧和曲艺开始恢复演出,因为许多剧场都改制而不具备演出条件,而这里的剧场还一直在使用中,所以它成了比较早开始对外公演的书场。当时由著名评弹女演员担任团长的蒋云仙领衔,在这里演过几部新编的中篇评弹,曾经轰动了整个上海市,后来一直成为老书迷回忆的美谈。沿南京路的东亚饭店,几十年来一直经营着餐饮和住宿业务。“东亚”是由华人开办的第一家豪华旅社。解放后先施公司继续经营百货业,一直在六十年代,这里改为专门经营服装的商场,在当时它是全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服装商店,直到现在还在经营服装。它的铺面主要销售男女西式服装,二楼专门销售男女中式服装,各种季节的服装按时令更换。记得我到时装商店去过三次,第一次是上山下乡前,凭证明买了一件坦克棉袄,所谓坦克棉袄,其实就是用线行过的棉袄,以前志愿军战士穿过的那种;第二次是从崇明农场回上海后,买的是一件士林蓝的中式棉袄罩衫;最后一次是结婚后,因经济条件好转,买了一件鸭绒背心,只有20元,它是货真价实的野鸭绒,一直穿到现在。 先施公司底层北侧,沿天津路口有一家浴室——裕德池,它和石门二路上的“卡德池”齐名,是上海当时最著名,也是设备最好的浴室。
5,浙江中路到福建中路:
靠近浙江中路的第一家,就是”沈大成点心店”.这是一家苏式面店,门前还有一个出售糕团的小卖部。沈大成的看家点心是虾仁面,这里的虾仁全部是新鲜的活剥河虾,尽管个头小,但味道鲜美,虾仁浇头都是用小锅现炒的,里面还配上一些笋丁。除了虾仁面,我更钟爱这里的两面黄,所谓两面黄其实是一种油炸面,面是预先在汤里煮熟的,再晾干,放在油锅里炸到金黄,然后出锅上面浇上各种浇头。两面黄最有名的是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现在还保留着这一老上海喜爱的点心。门口的糕团更是花式繁多,比较传统是猪油赤豆糕,这种糕现在已不再出售,与新雅的水晶包一样,可能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着血脂高的问题,所以油腻的东西顾客都比较忌讳。沈大成隔壁就是宁式南货店”三阳”。三阳是上海摊上最著名的南货商店,与它齐名的还有一家,原来在瑞金二路上的”三阳盛”。每当冬令进补的季节,到这里来购买核桃、红枣,还有桂圆的顾客陆续不断,所以一年四季中冬季的营业额最高。当然它还销售虾米、虾籽,、扁尖、笋干、香菇、木耳,还有宁波人喜爱的苔条等,富有浙江宁波特色的干货。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去三阳买一种十分便宜而好吃的“三北豆酥糖”。六十年代之后,它不再局限于南货,而增加了其它品种食品,所以现在的三阳实际上是一家小型的食品公司。三阳南货店隔壁是一家不起眼的衬衫店——”兄弟衬衫店”,别看他店面小,只有一开间的门面,但名气却不小,也是上海衬衫的一个品牌。衬衫店隔壁是一条小弄堂,过了弄堂是一幢端庄的大楼,他就是上海丝绸公司。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专门销售苏杭出产的绸缎。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所以光顾这里的除了国内的有产阶级,还时常会有出租车载着外国朋友前来参观购物。丝绸公司隔壁又是一家布店,即”信大祥绸布店”,它与宝大祥绸布店旗鼓相当,一南一北。再朝东走是”华洋袜厂”和”小吕宋百货店”.这两家都是专门销售袜子,棉毛衫裤的商店,也属于相当有影响力的老字号。再隔壁是一家专营瓷器的商店!——“国华瓷器店”。这里销售的瓷器多是从景德镇运来的精品,以餐具、茶具为主,还有一部分花瓶和摆件。人们走过该店时,经常会被”当当当”的声音吸引,那是营业员在检验瓷碗的质量。如果瓷碗有裂缝,在敲打时声音就会不一样。再朝东走是”儿童玩具商店”。这家玩具商店大约有两开间的门面,有东,西两个落地的橱窗,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来往于南京路上的顾客凡是带有小孩的,都会进去看看,给孩子买一件喜欢的玩具。当年除了一百,永安两家设有专门买玩具的柜台,在黄河路口还有一家专营儿童玩具的公司。它们是我儿时最爱去的地方。仅管身上不一定有钱,但进去看看也是件乐事。接着就到了”新新美发厅”,它是南京东路(不包括南京西路)上唯一的一家理发店,里面的师傅手艺好,服务态度也好,所以这家理发店平时常常满座,每到过年前夕,更要排队等候,一般没有半天的时间是搞不定的。接着就到了福建中路口的”老大房食品店”,因为”鲜肉月饼”著称于全上海。其实以传统特色而论,鲜肉月饼是根本排不上号的。老大房建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最早因销售黑麻酥糖和白麻酥糖见长,以后再营销本地和苏式糕点。1920年才在南京路福建中路开设分店,取名” 老大房协记”。原来月饼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食品,但由于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老大房就将苏式月饼列为四季茶食中的重要品种,最出名的有清水玫瑰、水晶百果、黑麻椒盐及猪油豆沙几种。因原料考究,在制作时,又首创将油酥包入皮料,经多次折叠延压,使饼皮成为多层酥皮,吃口酥松香甜,内部层次分明,为旧时沪上本地人所喜爱。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老字号,在经营本店的传统食品外,扩大经营范围了,轻精求广,使老字号慢慢失去了它幸有的特色。
6,福建中路到山西中路:
这里靠西第一家就是双妹牌花露水大楼,在前面讲过,这是一座带有园顶和旗杆的大楼,有史以来只经营一个商品,就是花露水,还是独家经营。几十年来,上海摊出售的花露水只有一个牌子,那就是双妹牌。五十年代,巨大的广告牌竖立在大楼的外墙,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品牌被雷允上中药店买断,以后我们所能买到的花露水,都成了雷允上驱蚊花露水。文革期间这里曾经专营塑料插花。往东走是一家有两开间大小的无线电商店,名“华声无线电行”。六十年之后,它成了一家很有气派的收音机商店,当时收音机有好多牌子,像飞乐牌、凯歌牌,还有熊猫牌,文革后又有了”红灯牌”收音机。八十年代,国家进口了一些日本的松下彩色电视机,这对消费者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从黑白到彩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就是最小的14英寸也要一千五百元一台,这相当于一个工薪阶级30个月的工资,至于30英寸的那就要3000元了。所以大部分市民只有站在柜台外看看的资格。无线电行隔壁是沪上一家著名的家具店——“四明昌家具店”。这家家具店占了整幢大楼,非常有气派,楼上、楼下沿马路都采用整块的玻璃。二楼好像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台。四明昌出售的家具全是引领潮流的新颖家具,奇怪的是五、六十年代,这里却看不到红木的家具,不知是什么原因。家具店东面是一条小弄堂,好像叫”五福弄”,过弄堂有一家南京路上最小,也是最奇怪的商店,所以印象非常深,它是一个楼梯,上楼是一家袖珍照相馆,路人可以看到挂在楼梯口两侧的一些照片。旁边就是”保安司徒庙”,老上海都叫它”虹庙”。司徒其实就是”司土”,是掌管农业的土地老爷。在清光绪年间就有记载,也有人说它是建于明万历年间。奇怪的是本当供土地爷的司徒庙里,却一直供奉着观音菩萨。自从开辟租界以后,香火更是日益旺盛。道士为了满足市民的心理,增建了观音殿、星宿殿、猛将殿,而将原先的土地爷,赶出了庙山门。小时候曾跟着大人进庙烧香,到了星宿殿,就找与自己出生年份一致的星宿,看看身上有没有披红兜篷,如果披着红兜篷,表示不吉利——因为有人得病,到庙里求菩萨保佑,并他的星宿像前点香烛,披红兜篷,以求驱除灾祸。虹庙是从边上的”五福弄”进出的。而南京路是一家香烛店,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香烛店里生意兴隆。这家香烛店隔壁是张小泉剪刀店。上海有两家著名的刀剪商店,另一家是八仙桥金陵路口的”王大隆”。张小泉与王星记一样,他们的老板来自杭。因为他家出售的菜刀、剪刀钢锋好,经久耐用,所以就占有了上海的刀剪的半边天。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门前挂着的,那把巨大无比的剪刀模型,足足有一个小孩子大小。现在这里扩建了门面,还扩大了经营范围。旁边是一家人民银行,原来没有这么大,与云南路口的那家银行一样,成了一对财神菩萨,守候在步行街的东西两侧。隔壁有两家银楼,一家就是”裘天宝”(裘天宝是后来从对面搬过来的)银楼,另一家是”老凤祥”。裘天宝,因其三小姐与京剧大师周信芳自由恋爱的轶事,风靡了整个上海滩。三十年代周信芳还没有成名,裘家的三小姐天天上戏院看他的戏,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一个是下三滥唱戏的戏子,门不当户不对,但是裘小姐就是跟定了周信芳,八匹马也拖不回来,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裘家的小姐长得很美,有点像外国人,所以从小就有一个雅外号——”小外国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周少麟也能唱麒派戏,八十年上海曾经举办了一次纪念周信芳大师的演唱会,少麟当时已经移居国外,为此专程回上海登台演出,演他父亲的代表剧”宋士杰”,获得成功。南京路改造为步行街后,两家银楼合倂取名”老凤祥银楼”。在银楼隔壁又是一家上海滩上的著名商店——”朵云轩书画商店”。朵云轩是一家专门经营字画和文房四宝的商店,是所有书画和笔砚商店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六十年代旧房改建,它除了铺面专营文房四宝外,还开辟了几个楼面做书画生意。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收音机里就有收购旧字画的广告,其中有一个收购”犀角杯”的广告。朵云轩一直是外国游人在游览南京路时必去的商店,它与广东路的上海市文物商店一样,在海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到山西路口又是一家老字——”邵万生南货店”,它与三阳、老大房齐名,都是大型的综合性食品商店。其实原来它们三家商店,在经营上是各有特色的。邵万生善于应时而变,不同季节卖不同的货色。如:新春时节供应腐乳卤蚶子,因其形似元宝而讨得消费者口彩;盛夏酷暑就供应重味的咸鱼和爽口的糟鱼;中秋则醉蟹上市;到冬天临近岁末,则供应糟鸡糟鸭。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些货都是宁帮特色.所以邵万生的顾客大多是绍兴人。而三阳的老顾客是宁波人;老大房的老顾客则以本地人和苏州人为主。
7,山西中路到河南中路:
首先看到的是”王开照相馆”。王开也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它一直是上海照相行业中的老大哥,楼上有好几个摄影室,针对不同客人,安排不同的摄影师。摄影前这里还有专门的化妆室,为了得到顾客满意的相片,摄影师会针对每个顾客的脸型,调整光线、角度和姿势,甚至诱导孩子在太阳灯前欢笑的办法。当然这里照相的消费也是相当昂贵的,到这里来拍结婚照和全家福的比较多,另有一部分是慕名前往的外地的顾客。经过几个门面后,这里是一个有好几个开间的大商场,五十年代曾经是上海市交电公司专门营销五金交电的专卖店,六十年代后改为新华书店(后来搬到了它的对面慈淑大楼),大概到文革以后又改成上海市灯具总店。成了上海最大的一家专营灯具的商场。他们出售的家用台灯,款式繁多,造型美观,经济宽裕的家庭结婚时,都喜欢到这里来挑选灯具。灯具商场隔壁曾经是一条弄堂,过了弄堂,这里有几家国药店,如“京都达仁堂”、“蔡同德堂国药号”等。经营饮片配方和丸散膏丹,尤以冬季补品的荤膏、素膏出名,还有现在已经失传的虎骨木瓜酒等,抗战前每年可出售50万斤,现在还在营销的老牌产品”洞天长春膏”。国药店的隔壁曾经有一家福建人开设的小菜馆,经营具有特色的闽帮菜肴,文革后改为”扬州饭店”。这家扬州饭店的前身,是曾经在江西中路,原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大楼上的”莫有财厨房”,它家烹调的菜肴称为”莫家菜”,从40年起享誉全市的工商界。再隔壁是一家有两开间大的水果店,这个水果店的前身是一家土特产公司。凡是上了年龄的集邮爱好者都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市集邮总公司。每天下午这里拥挤着一批特殊的集邮爱好者,他们是一些尚在念书的中小学学生,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学生到这里来主要为了交换集盖销票。所谓盖销票就是那些盖过邮戳的邮票。除了中国邮票外,还有一些外国邮票,当时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到河南中路口,又有一家百货公司,它是仅次于四大公司的”丽华百货公司”。这家公司有两个楼面,营销的商品就是日用百货,因为它离开四大公司还有一段距离,有些贪图方便的顾客,就会近到这里买一些东西。
8,河南中路到江西中路:
河南中路口是”亨达利”钟表店,说起这家钟表店又有一段故事。这个店名是两个外国的名字,他俩是当时表店里两个职工,后来他们成了表店的第二任老板,他俩分别叫是亨利与雷达。大约在1914年亨达利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后又由宁波人孙梅堂接盘,从事瑞士钟表进口业务,兼营百货。后来搬迁至河南路口,主营钟表及钟表维修。该公司除寄售代销各国钟表外,还代客设计中国风格的座钟(也称“南京钟”),委托瑞士或外国经销商定制。现在在旧货市场上,还能看到打有”亨达利”字样的中国式座钟。1956年该店公私合营才搬迁到现址。重新装修后的亨达利门面大了,气派也更大,豪华过度的装潢是非一般市民能进出的,而且所经销的都是上万的世界名表,这样的定位是否合适? 亨达利边上是一家老字号“正章洗染店”,原名”老日升”(日升楼是原来南京路上有名的一家茶馆),它应该是静安寺的正章洗染店的分店吧?洗染业现在已经几乎消失,但是在四十年代它是上流社会不可缺或的服务行业,有钱人家夏天的丝绸衣服需要熨烫,冬天的裘皮衣服需要翻新。最日常的生意就是干洗。洗染店边上是一家邮电局,邮电局边上后来搬来一家报刊门市部,八十年代以后就变成了一家羊毛衫商店。再过去是一家光学仪器商店,再过去是一家大型的文具店。隔壁是一幢大楼,大楼的西面是专门销售名贵金笔的钢笔店,大楼的东面是全市最著名的”冠龙照相机商店”。这家照相机商店专门销售国产和进口相机,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几年,进口相机大开了摄影爱好者的眼界。相机大多是清一色的日本机器,而且价格昂贵,除了各种档次的相机之外,还有一些专用镜头,如广角镜,长焦镜等等。一个镜头往往比一个相机还要贵。当时主要供应的对象是一些大单位的工会组织。后来这幢大楼因重新翻建而长期停业,直到最近才装修完毕,但是不是原来的冠龙在这里开业,还不得而知。一直到新世纪之后,有了数码相机,买胶卷,印照片的人越来越少。
9,江西中路到四川中路:
江西中路口是一家食品店,门面不大,但经营的品种却不少,原先名”金都食品公司”,大约在文革以后改为”元利食品店”,它与河南中路延安路口的”元诚”一样,都是销售潮州茶食的商店(河南中路改造,元诚就搬到这里,与元利合并改名元诚食品店)。这家店有两个特色,其一是猪油花生糖,现在这种花生糖已经不多见了,它的制作工艺与一般的花生糖不同:白砂糖融化后要放一定比例的猪油,猪油要纯净,切成非常小的块状,熬熟融化后再将去皮的白花生果肉,放进去熄火翻炒拌匀,然后马上倒进格子里冷却。冷却后用刀切成方块,再用糯米纸包起来。这种花生糖因为放了猪油,所以入口软而香甜,既不会崩掉牙,又不会沾牙,所以上了年纪而牙齿不好的老人特别喜爱。其二就是著名的潮州月饼,这种月饼一律用半透明纸包装,所以一眼就能认出来,以老婆饼、老公饼为代表。其实除了老婆月饼外,我更很喜欢这里的冬蓉月饼。潮州月饼的特色是在馅里放一定量的猪油,与前面说的花生糖一样,这样加工的馅料就显得软糯。现在“元诚月饼”,在中秋时节前后仍然可以的商品店里看到。不过口味可能没有从前那么正宗了。旁边是一家全国著名的体育用品商店——“”连长记体育用品商店”。这家店自从五十年代起直到今天一也什么变化,从来没有停业和搬迁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所以称得上一家真正的老店,大凡是体育用品,这里基本上都能买到,靠东边的一个门面还销售男女运动衫、运动裤。那时我们叫”线衫、线裤”,是学生最喜欢的服装,可以在上体育课时穿,也可以当棉毛衫棉毛裤穿。在连长记的边上有两家服装商店,其中一家是有名的”朋街服装商店”,它是南京东路上仅次于鸿翔的一家女式服装商店,如果说鸿翔主要经销中式女装的话,那朋街则主要是经销西式女装。朋街的服装以短大衣和呢绒上衣为主,因其服装式样新颖、时尚,而获得上海知识女性的喜爱。再往东是一家民族乐器商店,在乐器商店隔壁,就是靠近四川中路口,是一家香烟店。
10,四川中路到外滩:
四川中路口,是”惠罗公司”.跟”丽华公司”不同,丽华进门就让人感到它是大众消费的场所,而惠罗则相当洋派,它是专门销售高档西服,包括女式大衣的公司。里面有不少成列样衣的玻璃橱窗,那些橱窗甚至比四大公司还要气派,让一般人望而却步。这里曾经是”工艺品商店”,在南京西路黄河路口也有过一家工艺品商店,是不是从这里搬迁过去的?已经记不清了。惠罗公司几经变迁,现在又恢复店名在原址上开业。从惠罗通往和平饭店的途中,有一座很漂亮的洋房,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它是上海市邮电总局下属的长途电话局,一般市民要打长途电话都可以在各区的邮电局里打,如果是晚上、半夜,就只能到这里来了。那时打长途电话还是比较麻烦的,先要到柜台里登记,然后由营业员帮你拨号,到对方城市的邮电局通知你的亲友后,等到亲友回电,才能跟你对上话,就在一间一间被隔断的小房间里接听电话讲话。通完话,你再到原先那个登记的柜台上结账付款,按通话时间的长短结算。南京东路的尽头就是”和平饭店”。该楼原先由沙逊出资建于1928年,高13层,外墙全部用磨平的花岗石贴面,屋顶采用绿色铜尖顶,成为外滩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开业时四层到七层为客房,八、九层为餐厅和舞厅,底层是饭店大堂,部分出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二楼是商铺,三楼是办公室,十层以上为沙逊自用。解放后起初称为华懋饭店,因经营困难而申请歇业。直到1956年由政府出资收买,并改名为”和平饭店”。长期以来和平饭店一直是上海最高级别的饭店之一。
因我家曾经住在黄浦区,离开南京路只有一箭之遥,一生在南京路上留下的足迹,何止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我知道从外滩步行到西藏中路,再从西藏中路步行回到外滩,大概只需要两个小时。但是我用我的记忆,在这里的步行却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中,我时时进入到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六十多岁的自我中,伴着记忆走进了食品公司排队买咸肉,走进了西施游乐场看京戏,走进了保安司徒庙烧香拜菩萨,走进了集邮公司与小朋友交换邮票,.……这一切似乎就在眼前发生一样.,生命是漫长的,一个花甲要经过多少日日夜夜?但生命又是短暂的,从孩子变成了垂暮老人,好像只有一眨眼之间,接着一定还会慢慢步入自己最后的归宿。我希望把以上那些看起来显得啰嗦,读起来又很乏味的文字,留给后辈,让他们对上海对南京路有个更完整的识。
2014年12月12日
2022年9月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