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洋华人在当地流传的后土崇拜,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最直接者,可见于各地的义冢。在义冢范围内的所有先人葬地,凡有建造坟墓,例后必在墓旁安放后土神位;其后世子孙逢年过节到南洋地方俗称“义山”的义冢祭祀先人,首先都是要代表先人和本身向后土焚香礼敬,然后方才开始对先人的祭祀。即使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出现了私营墓园,私人墓园的坟墓设计,还是按照传统旧例。
另一种形式的后土崇拜,可见于各地的神庙习俗,庙门前方往往有个向着遥远天际开放的大香炉,香炉上也总会有人写上“天地父母”四个大字,此四字的排列方式又往往可以形成由右到左的直排对句,念成“天父地母”。按正统的膜拜习惯,人们在正式拜神之前,总要在庙外遥望向天地交接之处膜拜,插香在“天地父母”的大香炉,然后方才入庙继续礼拜主祀和附祀诸神灵。
两种形式的后土崇拜,前者单就“后土”为崇拜对象,延续了中国古代流传在民间的后土崇拜,无论称呼或者崇拜神祗,都是直接指称“后土”。后者所提倡的“天地父母”,虽也源于崇拜最初由《尚书》与《左传》提到的“皇天后土”, 实则考虑到庶民身份不适合以正式名堂感应“皇天后土”之规格。各地神庙提倡拜神前先拜“天地父母”,又是立基于天地会众历史上开拓南洋各地区的神道设教,其说法涉及复杂的会党论述与理论建设,背后主体到底还是强调“乾坤纲常”之存在为天道之行,也是神明之本。“天地父母”既已正名正位,由信仰 “天地父母”之理所当然,可以引申出不宜公然表述“反清复明”,并且注解其正当性。
除了以上两种“后土”崇拜形式,清代青莲教在19世纪中叶兴起,一直至受到朝廷镇压前后,曾经有过好几个分支流传南洋,各自都表述本身是修行“先天大道” 的正统,也多有设坛推动了“地母娘娘”的信仰。可是,近代这种地母信仰文化,本是为了阐述先天丹道而降世,是以清代扶乩写出的《地母经》为本,其经典教导和信仰活动也是配合着秘密宗教借机公开对外宣教的方便,其中又是借经典讨论青莲各支共修的丹道内容。而且,此种地母信仰的整个神学论述体系,毕竟是有别于原来后土文化的解釋体系,其传播也毕竟是局限在各别道堂供奉的神像崇祀,因为从清朝至民初,就不似前两者普及各地华人的公众墓地与公共庙宇。更何况,其经典上的“地母"是生天生地的,不是坤卦大地母性的概念,经典谈的地母诞辰,也不同于后土诞的日期。
为求能围绕议题集中叙述,本文侧重在讨论南洋墓园的后土崇拜。
二
人们在阴宅安置“后土”,可视为通过信仰的形式传递生命观与宇宙观,它反映出人们认识中的大地之母是人类不论生死途中的维护者,她哺育人生与收藏人身、 最后是人身化去躯体,同归于土,融为一体,人们因此对此地母神明敬拜有加。后人逢年过节一再在祭墓时“联同”已逝先人展开对后土的崇拜,是通过信仰的 实践去演练和神化人的生命来源、生长过程与归宿的源头;这背后的渊源,涉及华人世界在《周易》时代已经总结、传播与遗传着的祖先赋予土地的感性经验认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如何才是生前死后安身立命的文化抉择。不能忘记,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厚”字原是从后土,也写成“垕”。
历来都有学者引用《尚书》、《左传》、《周礼》等古典去考证后土的来历与演变。可是,从影响力的角度去说,道教在后来随着北宋徽宗的封号,发展出神圣化的后土封号,尊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实际上就是将后土视为“坤"卦所包涵一切涵意的总和,以及将其精神视为可沟通的神格。而在此前此后,道教在后来发展出神圣化的后土封号尊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神地祇”,又宣扬各种解说后土神圣的经典、宝诰,更促进后土信仰普及天下,其总结终归离不开前人所重视的“厚德载物”。后土包容承载一切,既包括每一当下的生者,也概括过去未来的死者。
从文献去考查,南洋华人为祖先上墓延续着拜祭后土的习俗,其实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长江流域的信仰。在《楚辞》流传着所谓后土主掌幽都的说法, 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其中将“后土” 联系“地下幽冥”之说法,看来不仅影响读书人,也延及庶民。早唐宋以来,古人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祭祀后土已经是相沿成俗。
讨论南洋华人的殡葬传统也该注意,南洋现存的华人社会多是延续明末清初之际的社群历史,地方上也较多保存南明遗民南迁南海之南的地方记忆。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庙址左侧墙边保存着1685 年《甲必丹李公博懋勳颂德碑》,内文便提到说“因明季国祚沧桑、航海而南行,悬车此国”。因此,论及南洋华人殡葬涉及的后土崇拜,其实不妨考虑中国明代的殡葬规格与习俗的影响。
明代的礼秩具载於《大明集礼》和《大明会典》;在《明史·礼志》其中提到,明朝品官与士庶人的丧礼是:“本之《仪礼·士丧》,稽诸《唐典》又参以朱子《家礼》之编。”按照有关仪礼,“告后土”是穿圹下葬之前的礼仪,而掩扩复土之后接着的礼仪亦是“祠后土”。对比新马两地的葬礼,不论“告后土”或“祠后土”,其习俗至今流风犹存。
再根据风水书《三元总录》,此书由“大梁阴阳柳洪泉名钤篡辑”,在“明朝万历四十六年”书序,书中考虑当时宗法社会的需要,提出所谓的家族或宗族成员在共同的墓园,各自的分布应该各安其位,当然亦不会忘记建议山上应设“后土坛”。
(图一)
按《三元总录》的说法,不论开山斩草仪、请神、葬后谢墓,都要崇祀后土。由此推演,墓葬过程实乃死者回归后土的路途,人们通过参与他者的死亡仪式和纪念祭祀,不断在殡、葬、祭的一再循环中接触后土信仰,又通过自己的生前死后教育子孙后土的存在。
至于明代《道藏》内载《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其名称已经足以反映宋元以后的儒道对话,道教的生死礼仪不离儒学之价值,提到“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其做法比起东南亚民间习俗由家人上墓时兼祭后土,显然讲究得多。
明代也有某些“识者”是从封建等级观念出发,建议通过维护神明的尊崇维护人间纲纪,认为不该把后土作为一般尊祭亡魂的“附祀”对象。另一方面,《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八《祠后土》又提到:“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又说:“《家礼》曰:祀以后土恐其僭窃” ;《祠后土》一文因而结论应有改革:“然后土之称对皇天也,惟国家得称。士庶之家有似乎僭。考文公大全集,有祀土地祭之,今拟改后土氏为土地之神。”这样的说法,也影响到南洋华人义冢的设置,当地不论公众义冢或私人墓园只在墓园设立“福德祠”而未设“后土坛” ;上述的“告后土”和“祠后土”,对象亦转换为福德庙的土地神。连带的影响,是地方上的一些坟墓,墓旁设立的神位也不再是后土神位,改拜土地福神。
可是,南洋多数墓园的实践可以说明,当地的华人社群为了延续对“后土”的崇拜,其实是采取折衷的做法。在一方面,义冢或墓园的“福德祠”供奉的是尊称为“福德正神”的土地公,属于所有活着的个体共同的祭祀对象,大家到墓园上墓之前必须先拜福德土地;其说法来自“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咸望带领大众开拓地方的领袖在仙逝后可能成为当境土地,包括照顾过去未来本土先人的灵魂,以及照顾其生前带领的群众之后代子孙。一旦“福德祠”代替了 “后土祠”,正如上所说,“告后土”和“祠后土”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后土”,而是“告福德正神”和“祠福德正神”。在另方面,死者入土为安,死后的世界属“后土”所拥有和掌管,因此在墓前或墓后设立“后土”神位,由子孙替死者敬礼后土,是信仰上的解释,就不可能是“僭各国称为“义山”的公共义冢,通常是由方言群社团所成立,它们在每个地区的存在,见证了华人落脚在当地开拓的历史;因此,义冢形成的坟墓群其实 是历史以来地方丧葬风俗的见证,每一大片墓园土地包括了不同时代建造的坟墓,在大地怀抱安息的先人都曾经是地方历史的集体建构者。
三
南洋在各方言群所经营的义冢墓园,各义冢本身在坟墓设计有大致共同特征,绝大部分坟墓也都会在各自的墓地范围奉祀的“后土”。然而,对比各义冢供奉后土习俗的差别,还是可以发现各籍贯风俗有别。一般广东人义冢盛行的风俗是把“后土”安在墓前左侧,皆因广东人以左为尊。而福建省各方言县的后人,在福建义冢也可能各自做法不同,一般都把后土安神在坟前右边,也不见得有错,只能说是另种观念。闽南人根据天阳地阴,认为右边是属阴的一边,是地母之性质,便把后土神位安置在墓前右方。
仔细关注,人们还可以发现,在很多公众义冢,例如在 1800 年以前开发的“槟榔屿广东暨汀州公冢”,有不少较大型的百年老墓例必从众,都是附加安置“后土”神位,可是一些坟墓设计安排的“后土”方位显然不同于墓群中的其他大部分坟墓,而是另有选择。这样的安排其实可以证明风水之说在 200 余年来对南洋华人的影响。如果以罗盘去参照这些个别墓地的坐向,并对照其“后土”所在的方位,就会发现它们的讲究风水吉凶的安排并非没有规律,基本上还是《三元总录》书中所记载的配位规格,是根据墓地的坐向去安排后土应该设立在墓旁的哪一方位,以期达到特定的吉利效果。
(图二)
南洋华人普遍盛行在先人坟墓旁边设立后土神位的做法,以及华人每逢上坟祭祀先人都首先要“联同”先人祭祀后土,其风俗历史可证明先辈的墓葬文化包括了浓厚的把大地视为人类之母的设想,关键问题不在人们如何安后土,以及如何选择安放后土的方位,而在于人们至今重视在坟墓安放后土神位反射出的族群共同心理。由此可见,司马光的《温公书仪》源自对《开元礼》的发展,而朱熹的《家礼》本自《书仪》,他们叙说规礼,主张凡遇丧礼,开茔域及窆与墓祭,俱应祀后土,其实可视为神道设教,是替死者对大地之哺育尽礼,也是提醒活人感恩大地之哺育。从民俗的角度,这又是中国古人讲究土葬的所谓“入土为安”的形式化兼形象化;人死后的躯体重新埋藏於地中,从土来又从土归,被形容是由母亲大地收抱怀中,因此,祭祀地母其实亦代表从地上到地下世界的安身立命。
中国南方各省不同方言群的义冢或墓葬形式至今流传南洋,其丧葬活动至今未有离开古人在墓园葬祭礼仪务必实践的后土崇拜,我们或可以南洋至今流行的后土崇拜活动对照古籍,理解中国明代以来中华南方各地区实践的后土崇拜风俗。
原稿初刊于台湾《中华礼仪》第 26 期(2012 年 6 月),现稿源于修订后的公益讲座讲义(2017年,山西介休后土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