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过河南的一个村子里一直很纳闷,就是村子里没有一个姓“潘”的人,但是村子却是以“潘”字命名。
小孩们闲来无事,挨家挨户去细究各个人员的姓氏,甚至在村子里,连外嫁进来的媳妇们,都没有一个姓“潘”的,这就更费解了,按常理来讲,我们取某个姓氏做为村子的名字,一般是因为这个姓氏是这个村子里的土著大姓,但是恰恰这个庄一个姓“潘”的都没有。
难道是因为没有“潘”姓的,所以才反其道而取之?这也说不通啊,村子没有“潘”姓,但也没有其他王姓,张姓,李姓……为什么不取其他姓呢?偏偏只取“潘”这个字?很不解,这是为什么?于是小孩子们就去问父母,希望能找出答案。
后来才得知缘由,原来清代的时候,村里有一个人姓“潘”的读书人,他最开始也不是这个村里的人,他老家原在别处,幼年因为家里穷困潦倒,家徒四壁,食不果腹,又人丁单薄,常受人欺负,又不被本村同族人看起,于是不得不随家人迁徙到此村,投奔亲戚。这个“潘书生”,少年因为家道贫寒,受尽世人白眼,看尽世态炎凉,于是就发奋读书,希望重振家风,光耀门楣。
这个“潘书生”,也非常的争气,在光绪二年的时候,“潘”书生高中殿试三甲,一举考取了进士。当时村里的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耕农,从未出过读书人,更别说是出过像他这样考取这么大功名的读书人,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封闭,愚昧,见识浅,见到“报子”骑着大马来给“潘书生”家人报喜,纷纷跑过来打听,围观,看热闹。
他们只知道“潘书生”的这个功名很大,很大,跟考上状元一样厉害,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功名,于是全庄的人,从此都称“潘书生”为“潘状元”,“潘状元”是我们村子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还是这么大的一个功名的人。村子里的人,从此以“潘书生”为“荣”,还特意就把村子的名字改成“潘状元”的姓,来命名,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崇拜,赞叹和仰慕。
光绪十三年的时候,“潘状元”被任命去了湖口做县令,光绪二十五年他又被调往江西执政。(未完待续,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