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很久的以前,在郧山汉水这片广袤土地上,先祖们开始修武阳堰水渠时,苦于没人设计放线,便挖一截渠放一会儿水,进度特别特别慢。修渠者正在为修渠的线路犯难之时,突然,在新的堰茬子进水口出现了五只神羊,一只羊妈妈带着四只羊孩子顺着堰茬口一直往前走,遇石踩成窝,逢沟飞着过,从大堰到榆树林留下了这么一条自上而下的线路。
修渠者受到神羊的点化,就顺着神羊踩踏的路线逢山开石,遇沟架槽,把清澈的堰河水引流到榆树林,使千亩旱地变为平畴良田。为了不忘神功,人们给这条渠取名“五羊渠”把沿渠的村庄叫“五羊”或“五羊村”,该地水泥厂为“武阳水泥厂”,社区、街道皆以武阳岭社区,武阳路命名。(后以讹传讹,逐渐演化为武阳堰,再后多有同化音节之嫌,今民间多传为春秋时期伍子胥所修,随叫于“伍子胥堰”),
康熙朝《郧县志》记载为“武阳堰”,可见,民间所传的“五羊”改为“武阳”是在康熙年间之前。今在城关镇“武阳岭”村名中,还可听到“五羊”的谐音。这,虽然已与“五羊”的原意相去甚远了,但是,农业用水更加科学了。以上,这便是武阳之名的来历传说罢了。
神话也好,传说也罢,在大堰这方地域,武阳堰(伍子胥堰)不仅是地标式的存在,更因其历史悠久,故事扑朔迷离成为这片土地上特别的景观。
武阳堰和盛水堰一样,若要追溯历史可到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这两条堰过去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未能发挥应有作用,郧阳知府胡伦曾复修二堰。时间到了清康熙年间,郧阳知府朱寀又主持重修武阳堰,使其恢复灌溉作用。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89年),灌区为纪念伍子胥筑堰和朱太守重修堰渠之功绩,修建朱庙两座。东祠位于城东今原种场十方院附近,西祠建于大堰堰河口,祠内立有伍子胥和朱太守神像,以示其流芳百世。祠内神像今已荡然无存,但建堰及所立石牌仍成为历史的见证。不得不提的是,而在这清朝末年,武阳廪生暨乡绅靳明谦曾多次号召乡民对武阳堰进行修缮,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而且泽被了一片沃野,其功德事迹更是被《郧阳府志》、《郧县志》等志书多有记载。
关于武阳堰功德碑迄今已发现三块,在历史风雨中飘摇了上百年,默默诉说着郧阳先民们那段不畏天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不屈精神,同时也为中国水利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十堰博物馆特意对古碑中之一《流传》碑文进行了拓制,仿刻立于二楼“水厅”,以供后人瞻仰。
无独有偶,留美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祖籍武阳的靳久诚先生于1994年之时在海峡对岸通过汇兑方式把3000美金转交于郧县国台办,支持武阳后店子村村民饮水工程建设。工程同年三月动工,水塔修建,管路施工全靠人力,在那个机械还不足以发达的年月,从山上泉眼一直牵引到塔内储蓄存水,山高路险,管线历时一两个月之久才竣工。水塔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武阳牛坡百姓世代肩挑背扛吃水度日的时代,人们感恩戴德家乡出了一个好人——靳久诚。
靳久诚,字“幼衡”,生于1922年农历8月15,系清朝廪生靳明谦孙,靳明谦即上述清末重修武阳堰的组织者。久诚家族世代以蒸酒作坊为生,家业丰厚,先父靳慎权两湖书院出身,先母石氏,生其兄姊六人,久诚行四,同族内男丁行七,后人多称呼“七爷”。其兄姊五人均就读家塾,熟读经、史、诗、词,深具良好的国学根基。长兄大诚尤擅书法,四兄至诚,于“七七”抗战之次年,投笔从戎,随国民党26军44师转战南北,受伤多次,直至1942年因负伤过重,始退役返乡,经商务农维持生计。
靳久诚先生爱好广泛,社会兼职较多,著书颇丰。“视听教育”乃其独创,并著有专著《视听教育》一书,为大学用书。
怀揣着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久诚先于1993年5月携夫人王昭昭女士,小女靳宗忻一行三人回到了阔别近50年的家乡郧县,受到了国台办的热烈欢迎,时间近一周,食宿均安排在郧阳宾馆。首次的返乡之旅不仅为故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创办了“靳慎权纪念奖学金”,其所见所闻家乡人民吃水疾苦,更是产生了次年修建权衡水塔造福于民的初衷和想法。后又在2000年10月之时靳久诚、王昭昭夫妇二人第二次回到故乡郧阳,待了约三日之久,特意回访了自己出资捐助但不曾亲身参与的权衡水塔,期间食宿被安排在郧县教育宾馆。
权衡水塔:
呈圆弧形,直径约6m,高度2.8m(其中高出地面0.8m),周长约20.7m。
功德碑:
0.49m宽x高1.5m高x厚7cm厚
台北师范大学教授 靳久诚先生助资
郧县人民政府台办
贺兴林 靳宗功 主监工程建设
项必勇 靳树丛 组长杨光华 全组劳力共筑
一座水塔,一个家族,见证了大堰靳氏宗族治水利民,反哺乡里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历史传奇。从靳明谦到靳久诚,从“武阳堰”到“权衡水塔”,始终涌动在历史里的是大堰人满满当当热血而豪迈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