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史》及刘氏族谱和个人的一些事
作者:刘维升
一九九八年我刚退休时,曾认真阅读过了华县赤水镇刘氏族谱约十四五本。这些线装的用毛笔恭正书写的刘氏族谱是一家刘姓大户于清朝末年续修的,至于续修所依椐的原件在哪里不得而知。从这些续修族谱的编号有断缺情况看这并不是它的全部,但对于赤水镇刘姓的渊源变迁已基本可以知晓,对本支脉刘姓的延续也可完全清楚。现将此续修刘氏族谱中的有关内容简记以下:
新辑大涨刘氏族谱 自华州史话
公元一二六五年前后,蒙古族铁木真、忽必烈率大军侵占了中华大地,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元朝帝国。元朝在中国统治长达九十多年后,终因内部腐败和各地汉人起义濒临灭亡境地。这时由安徽朱元璋率领的一支反元起义军势力最为强大,在夺取了大半个中国后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明朝洪武二年(公元一三七零年),朱元璋为消灭仍盘踞在中国西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命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陕西关中。
此时镇守陕西关中的元将有三个人:为首的一位姓耶律氏(全名不知),是蒙古族人,时任元朝统镇三秦宣威大将军;另两位一个叫张良弼,一个叫李思齐,均为汉人。
不久由徐达率领的明军同由耶律氏率领的元军在陕豫交界的潼关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争,正当战事正酣,不料耶律氏元军阵地突起天火,其营被焚,兵败,张良弼败走麟游县,李思齐逃至凤翔县,那个姓耶律氏的宣威大将军逃至华县赤水大涨里(今新胜村北)沿渭河边隐居下来,从此易姓为刘,并起名叫刘衡臣。
刘衡臣亦即那个时任元朝统镇三秦宣威大将军姓耶律氏的蒙古族人,也即大涨里现在许多刘姓村庄的第一世先祖,自然也是新胜村本支脉刘姓的第一世先祖。据考证,耶律氏(刘衡臣)的祖籍在辽宁省潢水东平一带。
刘衡臣,又名权,在大涨里渭河边隐居下来后,生下一子,叫刘绍,又名继之,即大涨里刘姓第二世先祖。刘绍又在朝廷官至骠骑尉上将军。
刘绍的后嗣非常兴旺,共生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多数儿子为各自前程分别徒迁到西安四府街、新疆济木萨、大荔县官隂、华阴县台头、临潼县新述、渭南县槐衙等地。唯有一个儿子叫刘汉卿,号云轩,仍留居原籍大涨里。刘汉卿即大涨里刘姓第三世先祖,他在朝廷官至正指挥使。
刘汉卿的儿子叫刘伸,号舒人,是大涨里刘姓第四世先祖,在明朝政权被封为冠带、生元等职。
刘伸生有五子,均在大涨里居住,是大涨里刘姓第五世先祖,不过从此五子分成五个刘姓支脉。其中第四子叫刘广,号山地。我家刘姓系沿刘广此一支脉繁衍至今的。
刘广的儿子叫刘景先,是我家此支脉刘姓的第六世先祖。随后第七世先祖刘孟爵,第八世先祖刘邦進,第九世先祖刘仕登,第十世先祖刘世恭,第十一世先祖刘洪文?????第十五世先祖刘献臣(在满清雍正朝廷为官),第十六世先祖刘荣桂,即我祖父的祖父,(在满清乾隆朝廷为官),第十七世先祖刘怀邢,即我祖父的父亲,第十八世先祖刘必劭,即我的祖父,曾远在四川射洪县太和镇经商。第十九世先祖刘思永,小名安福,即我的父亲,系中共党员,曾任解放后新中国华县会东方乡乡长,是一九五三年陕西省治安先進分子代表。到了我这一代,己是大涨里我家刘姓这一支脉的第二十世了。
从公元一三七零年即明朝洪武二年算起,也就是从元朝统镇三秦宣威大将军耶律氏兵败潼关逃至大涨里沿渭河隐居下来易姓为刘时算起,大涨里刘姓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历史了,从最初耶律氏一家一户,不断繁衍,生生不息,到如今仅大涨里一带的刘姓已是户数约千,人数近万。
大涨里这个地名,不是专指某一个村庄,而是对一定地区的范称。具体来说,就是从现在的新胜村开始向北、东北方向走,直至渭河边约七八华里范围内所有的村庄统称大涨里。此指称延用已很久远,只是自一九六零年代以后很少用了。从字面看,“大涨”即河水大涨之意;“里”,即故里,居住的地方。
自从六百多年前宣威大将军耶律氏来到华县赤水沿渭河隐居易姓为刘后,刘姓不断繁衍壮大,大涨里便成为其后代刘姓居住的地方。但自那时以来,随着渭河河水暴涨堤岸崩塌河床不断南移,原来居住在渭河边的刘姓人家被迫只得向渭河较远的地方迁移,大涨大迁,小涨小迁,我的老家新胜村据说是在二百年前从渭河边迁至现处的,初迁来时户数很少,到解放前夕不过三十余户,如今己发展至七十多户了。
新胜村 刘焕民摄
新胜村男性全都姓刘,也就是说都是宣威大将军耶律氏的后代。但和新胜村同样姓刘、同为耶律氏后代,分布于大涨里的大大小小刘姓村庄还有六七个,例如三合村、台台村、粉阳村等等。
2018年6月
原文来源:刘维升著《家史》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