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十六年《左传》第一次提及了“盈数”的概念,原文是“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在《左传》中,第二次提到“盈数”是鲁闵公元年,原文是:“万,盈数也”。可见,十和万都是中国古人眼中的“盈数”。盈数,究竟是什么样的数?是特定的数还是一种有规律的数?盈数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偏好?这些,都会成为阅读《左传》难以绕开的历史概念与疑问。
要了解郑厉公盈数的用意,得体会郑厉公当时的心思。根据原文,可以看到郑厉公三个基本的思维出发点,其一是所要迎回的共叔段后裔,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其二,迎回共叔段后裔,郑厉公的谋算是什么?其三,十月份回来为什么会是“良月也”?又何以是“就盈数焉”?
《左传》开篇所讲,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共叔段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定位中首先是一个叛乱发动者,一个失败的外逃叛乱分子,是郑厉公父亲郑庄公最大的政敌。这样一个人的后裔,为什么会被郑厉公所看中?并要在这个时候争取回来,并给予最大的诚意,即选择“盈数”之月以为归来之期。如果简单套用东汉经学家服虔“同恶相济”的思维逻辑去解释,就会陷入到简单的道德批判模式中去,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历史。
作为郑厉公,以及郑厉公治理之下的郑国,面对内乱相继、国家分裂、诸侯讨伐、列国竞争的局势,其四战之国的劣势就会更加凸显出来。郑国的国际环境,大国环伺边境,诸侯频繁冲突,竞争格局十分残酷!故作为天下之中,虽然宜聚,但也易散。尤其春秋初年,井田制仍然是基本的农业耕作与国家赋税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病在于,一旦郑国国家力量下降,凝聚力松懈,随着国家治理人才的流失,附着在其土地上的劳动人口也会大量流失,而人才和劳动力的流逝,其结果必然是土地无人耕种,以至荒芜,加之国家治理人才的不足,这些因素会导致国家财政来源的进一步匮乏,从而使实力下降,尤其会反映在国家战争能力的下降上。
一个国家要治理,当时的诸侯也明白,第一位的因素是人,尤其是人才的获得与使用。在春秋初期,由于诸侯纷争,各国不但要拼实力,也在拼消耗,所以在劳动人口和国际人才的争夺上,诸侯也是十分用力。春秋时期各国出奔现象的频繁发生以及各国对出奔者的优待,本身就是人才和人力竞争形成的时代现象,特别是“三年而复之”的制度设计,显然也是服务于人力和人才的争夺。因此,公父定叔的召回,尤其共叔段后裔的迎回,都是服务于这样一个竞争的目的。
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共叔段后裔的迎回,这是典型的“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的操作,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自然而然会成为郑厉公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因为,继续复制郑庄公时期及其以前那种靠外延扩张,实现国家力量增加的战争兼并已经难以为继。为了继续增强国家实力,郑厉公的着眼点必然会转向国内存量的深入挖掘,尤其需要在内部凝聚力上做文章。
郑厉公欲达此目的,落实这样的国家政策,则共叔段后裔的迎回就成了郑厉公重新塑造郑国国家叙事方式的有力抓手。因为,共叔段一族离开郑国已经四十四年,一旦回来,自然需要重新加以“封建”,即重新分配土地与房屋,其实就是从零开始。郑厉公新的叙事方式的特点就是,即使作为共叔段这样的叛乱分子,郑国都会大开国门,过往不究,诚心欢迎,何况他人!至于郑国需要支出的田产房屋,毫无疑问,存在大量的闲置,比如公子阏、强鉏这些人的资产,肯定需要重新分配。
有了动机,有了政策目的,选择一个更加具有示范效应和宣传效果的方式自然不在话下。为此,就得给共叔段的后裔创造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用以迎接回归,这应是郑厉公“良月”考虑的基本出发点。什么样的月份才算郑厉公心目中的“良月”?第一个标准就是“就盈数焉”。按照顾炎武的看法,这是古人对偶数的偏好,因为十就是偶数,一个被二能整除的数。
但是,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却特别提到,对于“十”,在《易·系辞》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这里的一、三、五、七、九取象于天,奇数为阳;二、四、六、八、十取象于地,偶数是阴。古人以阴、阳为基础,奇、偶相参合,以成就数的千变万化,并有了百、千、万、亿。因此,十也是数的基础,通俗讲是十进制的基础。这样的“数”,是一种肇于初始、演化未来、造就盛大、和谐阴阳、五行俱全之数,是十全十美之数!
十月,有了“十”这个“盈数”作为象征,自然会满足于郑厉公对郑国未来的期许!而这个期许,就是从共叔段后裔归来开始,象征着郑国的未来要蒸蒸日上,国运日隆!当然,作为《左传》中的十月,大致也相当于现今公历的十月,从时令上看,这对于重新归来者也十分适宜。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由热变冷,庄稼都已经颗粒归仓,土地上的农民也开始闲了下来。在这样的时令,一个家族重新迁徙,则其耕种损失最少,同时劳动力也富余,天气当然也适宜远行。尤其,在这个时候,黄河汛期已经结束,更有利于共叔段的后裔从黄河之北来到黄河之南,从而在新的土地上营造房舍,规划未来。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新的希望!一种良月之“良”。
盈数,在中国古籍中,除了十和万这两个数,还有一个数也被称之为盈数,这就是圆周率3.14159。这个盈数明确是祖冲之首先发现的,并载于《随书》。由此可见,古人盈数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十、万这种偶数,而更像是一种用来体现事物之间基本规律和联系的数。
回到本文的开头,关于盈数的第二个《左传》故事,就是毕万的故事。毕万在晋国受封于魏,在当时被认为是大吉大利之事,后世一定昌盛。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就是毕万的后裔。因此,万这个盈数在这里就被视为吉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