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郯城王维振
公元一五二六年(明嘉靖五年)农历十月初九日,桥村王氏一世太高祖:讳:建宗公,生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风景秀丽的当路村,一个历代官宦世家。此地建村居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
其历代高祖及远祖乃是一代功高盖世名闻中外的国家栋梁及帝王。如黄帝之一百零五世孫时任南宋参知枢密院的王灿。一百零四世孫时任参知枢密院的王简。九十八世孫时任真宗会灵观察使同平章事的王曾。九十七世孫时任宋太祖时官至忠武节度使的王祚。九十四世孫时任唐昭宗时右仆射同平章事的进士王搏。九十世孫唐代宗时同平章事都统诸道行营的王缙。八十九世孫唐玄宗时四道节度使王嘉贤。八十七世孫初唐翰林院大学士王贞。八十六世孫唐时进士节度使加简校司空的王福畴。八十五世孫初唐拜右丞相进太子太傅的王遴。八十世孫时任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丞相王僧儒。七十八世孫官居散骑常侍司徒左長使王准之。七十七世孫晋武帝时太子少傅左丞相王雅。七十四世孫官至尚书安寿亭桥村珩头王氏之共祖朗公笫三孫王虔。七十四世孫女晋武帝司马炎生母文明皇太后姑袓王元姬。七十三世孫时任三国魏明帝时经学家中领散骑常侍王肃。七十二世孫魏文帝时谏议大夫司空一代贤臣王朗。六十八世孫东汉光武时谏议大夫丞相史称社禝良臣王隆。六十五世孫东汉光武帝时谏议大夫东海当路王氏开基祖王尊。六十世孫汉高祖时开国元勋安国侯太子太傅右丞相王陵。五十九世孫秦时赐仕南阳世称《忠孝人生》的王熙。五十九世孫秦卫国大将軍开国功臣伯祖王翦。四十二世孫周灵王太子天下王氏开姓鼻祖王子晋。黄帝二十世孫周武王。黄帝十九世孫周文王。人文始祖据今四千七百三十九年(至公元二0二二年止)的轩辕黄帝姬姓伟人。
传闻宗公(即郯城桥村王氏一世太高祖王建宗)。自幼天资聪慧知书达理。他熟读史书,唯三国魏大臣当路王氏十五世先祖王肃公的二十一卷杰作,他手不释卷赞不绝回。弱冠之年重点研究孫子兵法,观后能过目不忘随而诵之。年仅二十岁就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
公参政于公元一五四四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他擅于用兵,据当路族人传闻,公元一五四五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春,扶桑倭寇和海盗在东海登陆。入侵内地八十余里,在这紧要关头公略施小计利用缩网式战朮,一举全歼二千九百余名倭寇和海盗大获全胜。缴获敌人战船、火炮、洋枪等物资。俘虏一百四十余人。战果辉煌。为保卫沿海周边水陆运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多次受到嘉靖皇帝的亲切召见。并荣获卫国大将军光荣勋章一枚,赐黄金一千六百两。更为可喜的是公元一五四六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二世太高祖大宾公在老家当路诞生。时红日东升玉兔高悬、金菊飘香仙笛鸣荡于宇宙之间。数百只喜鹊盘旋于当路上空逢人相告。这一神秘人物的降临,开創了古郯桥村王氏的美好未来,给王氏后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报孝国家造福于民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嘉靖皇帝闻讯派皇家官员前来祝贺。其气氛热闹非凡,由嘉靖皇帝赐婚,欣然定下了与明鲁府仪宾三益公次女刘氏的美好姻缘。时至今日在古郯大地代代相传。
自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当路沿海曾发生海战二起,均在一世太高祖王建宗的亲自指挥下,打的敌人丢盔弃甲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从此人民过上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定无忧的生活。今有诗云:
古今王氏多风云,
踏遍天涯建功勋。
巧设妙计擒贼寇,
赤胆忠心为人民。
公元一五五三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夏秋,东海等地受海洋气侯影响,连续数月暴雨不断。洪水泛滥成灾。田禾淹没瘟疫流行,沿海軍民受困于灾难中。当路地区亦属边沿,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缺医少药老幼病死多半。到处腐尸遍野嗅味扑鼻。我一世太高祖王建宗及一世太高伯祖王佑宗,身患重病不久病死在軍营中。族人含泪将其遗体安葬于狮子峰前王氏祖茔。
是年孟冬上浣,穷凶极恶的扶桑倭寇不顾中国沿海百姓的死活,公然出动大批军队再次对我沿海城村骚扰,有计划的进行蚕食。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真乃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时正值奸相严嵩严世潘父子当道。他里通外国,对内实行卖官鬻爵鱼肉百姓,对外放任自流百般纵容倭寇的残暴行径,致使边关失控人民度日如年。何日才能盼来光明,到处怨声载道哀鸿遍野残不忍睹。不料更令人称快的是,公元一五六二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由大臣邹应龙徐阶主持将奸相严嵩依法罢免为民。又于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继将严世潘斩杀。没收严嵩的全部家产,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两,府第楼房六千六百间。良田山塘二万七千亩,珠宝玉器不计其数。
公元一五五四年(嘉靖三十三年)冬,正值中年的桥村王氏一世太高祖母时三十一岁,中年丧夫上有年近古稀的二位翁姑行动不便,下撇子女及侄儿数人。外加硝烟滚滚战乱频繁,沉重的负担象一座座大山压的她直不起腰透不过气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盼君君已去,求助无悯人。思前想后不由心酸,天无绝人之路,祖母含泪与翁姑深谋远虑,为确保王氏忠良之后的人身安全,毅然决定弃家内迁(以圆宗公生前之宿愿)。二位翁姑含泪千叮万嘱无论走到哪里,要照顾好膝前子女和侄儿,不要多想快快逃命去吧。祖母点头一一应允。次日备足金银盘缠衣被食粮,泣拜辞别站在村前的二位高堂,恋恋不舍离开了祖辈生活一千五百余年的故土。
太高祖母系两子一女及侄儿一行五人,迈着小小金莲長途跋涉雪路茫茫,行程数百里。不幸次子年小体弱连冻带饿病死在满天翻飞的暴雪中。回想往事悲痛万分,犟打精神一路受尽千辛万苦翻山越岭。不久来到了山东郯城沂河南岸,路过高大寺千亩桃花岭,再行数里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豪华壮丽的庄园张楊桥村。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当年的这个小村庄,仅住有二百余户人家。唯楊姓家族人丁兴旺深宅大院骡马成群,家丁上百人佣人几十口。粮田数十顷,张姓宋姓人口次之。西有肖庄、南与马头一千五百余亩皇家封地为邻。传闻公元一五四零(明嘉靖十九年)张楊两姓先后在村东北方,桥马古道上建楊桥三孔,在村东方建张桥二孔。这一义举给远近村民的交通运输和进入采莲湖捕鱼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一五四二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春,桥村楊家大户又在今停庙村西义设棺林地十亩,供当时讨荒要饭无家可归者种粮糊口及死后葬身之所。立石碑一座,碑文正中书写二个大字《義塚》两边对偶一幅上联“救生者不惜”下联“安死者有处”。由肖庄肖东信精雕而成。此林地在光绪十年七月六日,桥村牛角把决口(旧址在高大寺桃花岭以西)将林地全部冲毁。唯留下石碑一座倒卧在淤泥中,时至公元一九八零年改革开放前期,土地深翻改良时,由族叔王同材(五房人)挖出,此碑才重见天日。至今保留在马头镇南园村宋善桂院墙外沟中。
当年我桥村王氏一世太高祖母,率子若侄避倭乱来郯落藉桥村后,临时借住在楊家大户的废旧草棚里,棚内破烂不堪顶棚漏天。每逢夜深寒风刺骨冷气逼人,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恶烈的环境漫長的岁月,造就太高祖母在外生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她虽系民间一女性,但豁达大度治家有道教子侄有方。可称巾帼一强人。教子侄艰苦創业耕读传家诗书继 世。为谋生计太高祖母在大庵庄(現改为港上)村西,岗头村(现改为珩头村)购买良田三千余亩,给侄儿王乾一家种粮糊口。侄儿王乾虽另立门户,但往来不息不忘婶母抚养之恩。不时前来问寒问暖无微不至。我桥村王氏在一世太高祖母的带领下,早出晚归顽强拼搏。在桥村周边又开恳沙岭薄地三千余亩。广栽银杏板栗刺槐等杂树,挡住风沙。时至今日(建国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前),一望无际的大沙岭,象一座座起伏万状的马陵山,西至刘桥村与樊埝村交界处。向东二里许弯向正南小圩子东南计五里余,又似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头高尾低面向南天。沙岭上下古树参天,四季百鸟飞翔莺啼如琴似乐,风景独特景色迷人。蒼天有眼例次沂河决口洪水从未进村。再看房前屋后林木葱葱鸟语花香。远客至此如痴如醉,如入蓬莱仙境。是周边数百里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使许多异姓族人纷纷来此定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全村约二十余姓,今有诗云:
张楊宋肖,王李韩黄。
朱曹孟邓,徐戴马唐。
田康周刘,吴范胡梁。
上述八姓,流落他乡。
今有诗云:
祖居蒙水沂河南,
岁月蒼桑五百年。
古树参天多银杏,累累硕果换美元。
绕村沙岭似卧龙,喋喋雄恣诗韵生。
景色迷人揽游客,凤凰嘴前葬祖茔。
公元一五五九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七月郯城连续发大水,平地水深达数米。城墙全部坍塌,漂没民房财产不计其数,人民饥饿难忍,人口饿死一半。
公元一五六三年(明嘉靖四十二年)束发成髻的二世太高祖王大宾,眉青目秀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已步入帝京最高学府的大门。
公元一五六九年(隆庆三年)帝传旨御赐锦旗一面(文采风流),命忠良之后我二世太高祖大宾公即日赴京就职,我桥村王氏在外太高祖外太高祖母及皇家的财力物力援助下,我王氏家族日异月新,吃穿住行医疗保障,社会地位于众截然不同。
是年季春郯城大旱,沙尘满天蝗虫遍野树叶全部吃光。人口兴旺一时的楊家大户及张宋肖姓家家即无柴粮又无外援。在连年水灾旱灾瘟疫流行的情况下病死残重。人口急剧下降。到目前为止(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楊姓人口不足一百人,张姓人口不足三十人。宋姓肖姓已不知去向。传闻时人民饥饿无奈,只有人吃人极远走他乡。今有诗云:
隆庆登基三年间,洪旱连年瘟疫添。
路有饿殍伴狼狗,老妪怜子陪尸眠。
无计讨饭他乡走,古郯大地稀人烟。
自然灾害何时了,愁眉一去不复还。
公元一七二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传闻是年六世祖佩公之子王腾生号飞熊(三房人)进入武举。
公元一七五七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六世含公長子王逢辰字际隆号盛斯(四房人)应殿试一甲岁进士及弟。
自明万历初至清末,桥村王氏后裔中进士、武举、太学生、庠生、廪膳生、庠增生、官至七品者不乏其人。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桥村王氏后裔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全国各地及海外(包括港澳台)在职高级干部及职工总计一千余人。
名闻华夏的古郯桥村王氏后裔,在一世太高祖一世太高祖母的厚德遗荫下,象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山花,乘着太平盛世的东风,开放在山河壮丽文明古老的祖国大地上,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踏着前人未走完的万里征途,排除一切险阻,不断的探索,以实际行动回报历代先祖,对我们的美好期望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