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凤山、横涧……井胫矿区各村村名是怎么来的?
[贾庄] 据原兴国寺《易俗化淳碑记》所载,金代已有此村,当时分两片,各有其名,以杨六郎祠为界,祠北曰西贾,祠南曰东贾。明万历九年(1581)合二为一,名贾庄。
[台阳]因地处山垴之顶,习称台垴。又因在村中看到日出较早,故名台阳。据传,明、清之际,有南寨村(今南宅)四个姓氏的村民迁居于此,繁衍成村,附属南寨。解放后始独立为行政村。
[北宅] 据该村原铁佛专碑考证,宋代名为布军(行政名称),元至元年间已名北寨,近几年来为书写方便,谐音演化为北宅。
[西王会] 据《井陉县志料》 记载,村东旧有兴国专,系金大定三年 (1163) 建。可能当时已有此村。因村落地处一沟坡西侧土阜之上,故名西王舍。清雍正本《井经县志》记有西王舍村名。
[南宅] 据北宅铁佛寺碑文等史料考证,该村宋代为布军(行政名称),元至元三年 (1337)已有南寨村名。1968 年以后,为书写方便,谐音演化为南宅。
[东王舍]据村西兴国寺内金大定三年(1163) 《尚书礼部》石刻记载,金代已有此村因村落地处一沟坡东侧土阜之上,故名。清雍正八年(1730)本《井陉县志》岗王庄所辖十四村中记有东王舍村名。
[新王舍] 原系东王舍的一部分,1955 年因地下采煤,往东迁徒,独立成村,名新王舍;1968年又因地下采煤,村址向西南迁至今址。
[中王舍]与东王舍原为一村,1955 年因地下采煤,由东王舍南迁今址,独立成村,取名中王。
[涧底] 该村原址在今址之东。因位于一条沟涧东底部,故名涧底。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玉阜阁碑记》上已有该村名。
[天户峪]原为山谷名,约在近二百多年中,陆续有其他村村民迁此定居,渐成村落。据该村老母庙中清同治三年 (1864)的碑上记载,当时已有此村名,但一直附属于东王舍。解放后才为独立行政村。(天户峪当地土音为 Tian hu you)。
[西岗头]与东岗头原为一村,旧址在今两村中间的高岗上,故名岗头。清雍正八年本《井陉县志》有岗头村名。约 1933 年因地下采煤,村民分别迁居东西两地。该村迁至原址之西,取名西岗头。
凤山镇
[凤山镇]位于井经矿区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员山。面积 19.13 平方公里。人口 1.47 万。1953年属白彪乡,1958 年并人红光人民公社,1960年改属井经煤矿人民公社三分社,1964 年改建凤山人民公社,1984 年改建乡,2000 年改建镇。因驻地得名。
[北凤山]与中凤山、南凤山原为一村,名凤山。因地处云凤山东南麓,故名。北宋治平四年(608) 所刻千佛碑上,即有“凤山”村名。清初原村落的南北两部分各自成村,居北者名北凤山,居南者名南风山(包括今中凤山和南风山)。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上,已有“南凤山”“北凤山”之名。
【南凤山】原与北凤山原为一村,名凤山村。清初分为两村,居南者名南凤山。
[中凤山] 原为南凤山的一部分。1957 年独立成村,因地处南、北凤山之间,故名。
[张家井]明代有张氏村民从外地迁此定居成村。因这里四周高、中间凹,形似井,故称张家井。现存清凉山玉皇庙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 石碑上已有此村名。
[西沟] 原名清泉西沟,因位于清泉之西的条沟中,故名。清凉山玉皇庙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碑上已有“清泉西沟”村名。清初改称西沟村。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上已有“西沟村名。
[白彪] 原名白虎村,因位于白虎岭下,故名。后因村民忌讳虎恶食人,有人在虎字上加三撒,表示砍虎三刀,有降伏猛虎之意,而将村名改称白彪。现存明嘉靖十二年(1533) 基碑上,已有白彪之名。
[杨家沟]据横涧瘟神庙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碑文记载,当时已有该村。因村民中杨姓居多,且地处沟谷之中,故名。
[南井沟] 据该村聂氏家谱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 聂氏迁此定居之前,已有井陉县东关许氏村民定居于此。因地处沟底,四周高,中央凹如井,故名。
[荆蒲兰]相传,因滨临绵河,水土湿润水草丰美,盛产蒲草、荆条和兰草,故名。清雍正八年 (1730)本《井陉县志》 上记为“荆蒲栏”,有“荆条蒲草似栏杆”之意。
横涧乡
[横涧乡]位于井经矿区东部。乡人民政府驻横润。面积15.11 平方公里。人口 1.45 万。1953年建横润乡,1958 年改建红光人民公社,1960 年并人井经媒矿人民公社,1963 年析建横润人民公杜,1984 年复置乡,1996 年原矿市镇的横北、天户、东岗头三个村并入。因驻地而得名。
[横北]原是横润村的一部分。1924 年分出独立成村,因位于横润普济桥以北,故名横北。
[冯家沟] 据传该村是天户一家冯姓村民迁此定居而成,因地处一条沟中,故名冯家沟。清雍正八年(1730)本《井陉县志》 岗王庄所领诸村中,已有冯家沟之名。
[天户]原为天护镇,在汉初到宋熙宁八年(1075) 的一千多年间,一直是井陉县治所,隋代又曾先后为井州和井陉郡的治所。自宋熙宁八年(1075) 井陉县徙治天长镇后,这里改为镇,明代改为大化乡(亦称大化镇)。清代改称天户村。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上记有天户社、天户村。
[赵村店] 据传,该地因处古天护城东南的交通路口,许多商贾到此开设店铺,渐成村落。又因村民中以赵氏居多,故名赵村店。
[大峪] 大峪本为山谷之名。据葛氏家谱考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有张家井村几户葛氏村民迁此定居,渐成村落,遂以山谷定村名大峪。原来附属张家井,1950 年随张家井划人矿区,1957 年独立为行政村。
[横西] 原为横涧村的一部分。横涧因村中有一条东西向的大沟横穿面过,故名。据北宋政和年间碑载,当时该村已具规模。明始,部分村民西迁,定居在横涧村西面,故称横涧西村。明万历四十八年(1062) 所刻清凉山玉皇庙碑上已有“横涧西村”之名。又据横涧村神庙碑证明,清初改名西西村。(清雍正八年本《井陉县志》 上记为“西村”),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又改为横西村。1958 年又因地下采煤,全村迁到今址,沿用“横西”旧名。
[北西]原是横西村的一部分。清代中期开始独立成村。因位于横西村北头,故名北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横涧瘟神庙碑记已有北西村名。1958 年因地下采煤迁到今址。仍沿用北西旧名。
[新西]原为横西村的一部分。清乾隆初年始为一自然村。因位于横西村东头,故称东西村。现存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横涧瘟神庙碑记,已有“东西村”之名,但一直附属横西村。1958 年因地下采煤迁至今址,并独立建立东西大队。1967年改名“新西”。
[横南]原为横涧村的一部分。1924 年分出独立成村,因位于横涧村普济桥以南,故名横南。[刘赵村] 据明嘉靖六年(1527) 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洪济寺碑记载,金正隆四年(1159) 此地建起一座大洪济寺,有几户赵氏农民租寺田定居于大寺附近,渐成村落,初名赵村。明弘治八年《1495)为了纪念洪济寺主持僧刘曾之兄寿终,改名刘赵村。
[青泉] 相传,因村南有一股清泉绕村成溪故名。清凉山玉皇庙内明万历四十八年(1602) 碑文上已有清泉村名。清初改为青泉。雍正八年《井陉县志》上已记为“青泉”。
[东岗头] 与西岗头原为一村,旧址在今两村中间的高岗上,故名岗头,清雍正八年本《井陉县志》有岗头村名。约于 1933 年,因地下采煤村民分别搬迁原村东西两侧,东迁者取名东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