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牛圈头周氏族谱(6则)
(一)
周之得姓也,本自周平王子,别封于汝川,人谓之“周家”,因氏焉。又献帝次兄普氏,后改为周氏,此亦周之所由姓也。然华胄遥遥,难定所自出矣。字典曰:“族者,谱也,与子孙共联属也;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也。”此释名之说,固也。吾则谓族之有谱也,所以上贻祖宗,下贻子孙,旁贻昆弟也。礼言“尊祖敬宗”,书言“以亲九族”,此物此志,夫尝见人家子孙不知祖父之讳号,昧其高祖之矩矱,至于亲尽无服,则有喜不庆,忧不吊,族人也而途人视之,人心风俗一薄至此,谁之责与?亦以荐绅先生有以尊祖敬宗睦族之义讲明于乡党间,蚩蚩者又何怪其无爱敬之良耶?然而人谁无良,有人按谱示之以一本同源之义,曰:“凡吾之所视为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彼必闻之而恻然曰:“某祖吾之所自出也,吾与某同某祖也,则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族之有谱,不綦重哉!先君子华瞻公尝慨族谱失亡,与族人议修谱牒事,未果,不禄有志未逮,呜呼!昌念及此,敢敬叙之,以继先志哉,而又不知从何而叙也。父老相传:先世自明永乐初年北迁,世居青县城里,至宪武公始徙居于斯,然而其详不可得闻矣。太高祖以上无谱可考,名爵事迹,杳若山河。幸太高祖显宗公木主尚存,故昌之作谱自显宗公始。苏老泉叙谱不及昧道,谓亲尽也。吾之作谱,不能及远,固以无征,抑以窃取老泉之意耳。由是祖宗虽远,观诸谱而僾然若见也;子孙虽繁,而上追至高曾脉脉相关也;昆弟虽众,而推所自出皆一体分形也。观吾谱者,则孝弟之心亦可以油然而生矣。且是谱之作,自吾之父以及吾之太高祖讳某字、娶某氏、生卒年月日以及葬所皆书而他不书者,详吾之所自出也。谱为周氏作而独详吾之之所自出,何也?谱吾作也。吾耳熟故能详也。然而尊祖敬宗睦族之思谁不如我?凡吾族人以暨后世子孙皆当识此义以相延于勿替,而岂第一人一世之事哉!因系之诗曰:
阅人成世世递迁,族祢世有子孙延。
螽之绳兮瓜之绵,族繁世远各一天。
尔诈我虞不相怜,犯尊犯齿恶少年。
富骄贫忮争讼缘,亲亲之道尽舍旃。
祖宗有知痛九泉,尔独何心忘尔先?
子子孙孙一脉传,睦姻任恤两保全。
同谱同宗时同筵,伏腊饮酒共欢然。
婆心切切作斯篇,为崇敦庞黜轻儇。
时
大清嘉庆十九年(1814)岁次甲戌孟夏 聿 文 际昌 撰
大清道光十七年(1839)岁次丁酉季春 男 芳楷书 侄 庭重书
(二)
族谱先世系、后世支派。世系者,族之所属也;支派者,谱之可为普也。族无世系,何得称族?谱无支派,何以名谱?有支派而世系之合者,以分有世系而支派之分者,以合兼而有之而世系支派之合,若网若纲,故弁诸谱前谱首者,诸谱之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数世以下其岐矣。有此谱而后摄于一也。我族至六世始分三门,三门以下别为六支,有源有流,派别乃明。故次之以支谱,论其流之中分支三门,各衍多嗣;溯其源祖上有祖,六支同出一人。自来敦睦之风,惟崇诸谱,启孝启弟,美不胜书,裨益之多,且有不烦吾赘者,盖旧序引情真语挚,固已无义不宣也。念前此良言,勖戒独深。惓惓之心,溢于禇墨。展阅一过,而知斯谱之作嘉惠后人不少矣。凡吾宗族,孰不当宝藏之而箴铭奉之哉!但谱首显宗以上,旧谱阙而未书,稽诸墓数似有遗憾,且于宗派、族居各图记亦未备载。先大人笙友公有志补修,故值组趋庭必谆谆以谱事训,奈未果,其事而卒。仅得于胞伯祖襄皋公重书之谱后补书一世,呜呼,亦可见大人之有志未逮也!组勉继先志,补修宗派图以居首,为其分派别,可一目了然也;次益以联名记世图,惧世代之紊也。源源本本,前有贻谋;子子孙孙,后宜绳武;世复一世,极之亿万斯年。而某支某派,观诸谱即了如指掌。族之有谱非世世之共重哉?承先人后者,永克缵绪,庶无负我人之婆心也夫!
时
大清光绪十八年(1892)岁次壬辰癸卯月 奉组 序并书
(三)
从来历代相传:先世自永乐初年北迁,世居青县城里堂庙前,东邻贾宅,西邻董宅,茔兆坟墓在城南。传至六世迁移于此。而宅基、茔地遗留彼处无动。符武公、宪武公、朝干公兄弟三人分炊,在本村亦有遗剩未分之产数处。流传至光绪三十三年二月间,合族因奉祀先人无有静室,所以殚精竭虑,大家公议将先世所遗之产卖出,建筑家祠,使历世有祭先祖之室也。商议妥当,将前村村后庄伙一所卖钱四百二十吊,西南场地一段卖钱六十吊,村东北角地一段卖钱四十吊,白庙添四十吊,素先公会积存钱二百吊,又将青县祖茔地卖钱三百一十吊,以上六项共计钱一千零七十吊。出卖村后亮忠公、奉先公二人修家祠地基钱八十吊,出修匾与修家谱钱四十吊,出卖砖瓦、木料、石灰修造工钱等项钱九百五十吊,以上除支无存项,所剩青县庄伙未卖本村公坑坑东头苇田出产及坑北沿地基筹钱,全作碎修家祠并祭祖香烛之资。诸事办理清楚完毕,奉我祖康景公之命,一一详细笔之于谱书之上,以备合族后世知晓,并将操办人之讳字开列于左,使永垂而不朽也。
操办人
亮钊公 亮叙公 亮沂公 亮远公
奉绶公 奉玺公 奉第公 奉先公 奉维公
时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次丙午四月十七日 棫桓 志
(四)
盖闻茔兆者,可以奠先人之遗体;坟墓者,可以记先人之踪迹。无坟墓而踪迹已亡,前辈远世之祖何能追而祭也?以此而言,前世先祖之兆墓,诚不可不远追而志之矣。倘不远追而志之,不但先祖讳字遗忘,及先祖之兆墓亦莫不湮然而没者也。我周氏自堂高祖翰溪公始创修家谱,按木主上追至先祖慎修公之世,以后,族伯佩青公重叙家谱,作《序》并记、例言,序中所记有“慎修公以上旧谱阙而未书,稽诸墓数,似有遗憾”之语。例言又载“而先人之兆封土昭然”。今谨按墓书又上追四世,一恐坟墓就湮,一明慎修公之“所自出,祇记四代之数而讳字阙所不知”之言,度族伯佩青公之意,亦无非记载存留“上有四代封土遗迹”之说,以流传后世。诚恐坟墓传至后世湮然泯没而已。伏思佩青公作序、例言之日,彼时必然有上四世坟墓形迹,尚存及至修造家祠、出卖青县祖茔地之时,只有慎修公与以下数世坟墓昭然。以上四世坟墓踪迹湮然,毫无影响。夫上四世讳字又阙而不知,今坟墓复湮然无迹,实无法考究。而修造坟墓书谱并画坟图谱,只可以慎修公墓为首,以示后世,俾后世勤来致祭。修筑坟墓,无使此六世坟墓湮没而已。昔者吾前辈先祖皆就葬青县祖茔,以后因离青县路途遥远,随葬不便,所以择妥本村西南洼、东南洼两处吉地,将七世先祖兴岐公葬于西南洼立为祖墓,将二门与岐公葬于东南洼立为祖墓。六世祖兄弟六人,二门坦公、三门琰公随葬于西南洼。长门珃公、四门珅公、五门琮公随葬于东南洼。惟吾六门琳公另在东南洼祖茔迤南,去祖茔三十余步,葬于自己地中,另立为祖墓,亥山已向。以后别支或有随葬于东南洼祖茔者,或有迁葬于他处,另立祖墓者,惟西南祖茔无有继葬者。今有族叔奉第、奉璋,族兄棫芳、棫桓,族侄煦春及胞兄棫荣诸人,见族繁世远,人心纷纷不一,诚恐传至后世将西南洼祖茔遗忘,于是大家公议,议妥,竟将西南洼祖墓内兴岐公、坦公迁葬于东南洼祖茔之内,以便致祭,而免后世遗忘祖墓踪迹,复虑坟墓繁多而恐次序紊乱,加意重修《墓书谱》,并将《坟图谱》而画清楚明确,以备后世子孙详识而防先祖之坟墓泯没者也。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岁次乙亥寎月 棫杨 撰
(五)
圣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无谱何以追乎?因此先祖华瞻公慨族谱失亡,惟恐后世子孙失去尊祖、敬宗、睦族之义也。因此先祖际昌公继承先人之志,始创修家谱,按木主上追至慎修公,继则奉组公,棫桓公、棫杨公、熙春公,相继重序并将先祖何时迁居于此地,及坟墓葬地详细注明,以免后世遗忘。但族繁世远,子孙昌盛,如不继序,恐后世遗忘。今有炳文、炳琛、炳兰、增义、增洪等诸人共议重修此谱,已免后世紊乱,不易继序。楚固不吝拙笔重序此谱,自八世起分支,每支相继,后世能识先祖名讳者,可一目了然矣。但旧谱女方具书“某氏”,此谱自十六世起女方有姓名者俱书名不再书“某氏”,以示男女平等之义也。兹将先人所书之序目,以及为谱事操办人员具笔之于右,以明先人之用心良苦,希后世子孙继承先人之遗志,相继缵绪,庶无负先人之婆心也夫。
系之诗曰
孝悌忠信敬祖先,传统美德历代传。
互助互爱互相怜,祖宗有灵乐九泉。
其二
先君作谱费心田,惟恐后世忘祖先。
子孙能体先人愿,相继缵绪勿失传。
时
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季冬棫楚序并书
(六)
历代相传:吾周氏先祖自明永乐初年北迁,世居青县城里堂庙前,东邻贾宅,西邻董宅,营兆坟墓在城南尹家河沟。至六世符武公、宪武公、朝干公与前村朝臣公移居于此地同居以后,前后分居。据前后先人遗留之木主记载及旧谱坟墓各方面对照,上追至慎修公与孚先公,确是兄弟二人,分为前后两股。据先人传说,慎修以上还有四世,因坟墓已没,讳字不知,今特团结前后亲族老少共同参考,今只可以慎修公、孚先公兄弟为第一世。希后代子孙体先人之遗愿,要加强团结、和睦相处,庶无负先人之婆心也。夫今特将前后老少为谱事操办人之名讳开列于左以示后人:
后村长门
棫喜 炳文 炳琛 炳兰 炳照 炳珍 增义 增洪
前村次门
培正 荣城 培先 培增 培忍 培辞 钟亭 钟喜
前次序谱,往下序至“增”字,以下已故去者,不能上谱。今经增洪、炳琛、炳文、炳鄂、炳年、增宝等众人商议,另制新谱,把增字上提,因与白庙路远,来往不多,在起名时未免重名太多,不好更正。经与白庙双方议定:上布谱时,另起新名,把原名写于右侧,以免发生矛盾。因这次序谱,增字、镇字太多,在排名时很是费事。吾等老一辈总有是心而无是力,从刻牌位到排名次,全仗增洪一人操办,为我族可谓尽心尽力。希吾族后人要逐年修补,以免日久紊乱,今特将本次操办人之名讳开列于下,以示后人:
操办人 炳琛 炳文 炳鄂 炳年 增洪 增宝
二〇〇三年 次癸未孟春 棫楚 书
(王庆安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