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莘如

文学社名字有诗词寓意的有哪些(文学社名字及寓意)插图

60年代的重庆一中大门

重庆一中鲁迅文学社,准确的名称是“重庆一中鲁迅文艺社”,大概主要成员是文学爱好者,大家习惯叫它“文学社”,久而久之,也就从众了。

我知道一中文学社,是在嘉陵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妹妹是从小学升入一中的,她每周回家,总要给我们讲一中的新鲜事,印象最深的是她带给我的两篇作文。这是她的同班同学的作文,按时间推断,当时上初一,但语言的流利、文笔的优美,让我感到吃惊。我还从妹妹那里了解到,文章的作者何维佳和庄英琼,都是一中鲁迅文学社的。从此,“重庆一中鲁迅文学社”就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3年秋,我考入重庆一中,按高中毕业时间算,是为高66级。我喜欢语文课,作文分数也高,课任老师周宝庆征求我意见,是不是参加鲁迅文学社。过了几天,我很高兴地知道我已经加入了文学社,当时的得意不亚于进入中国作协

文革前,一中的学生社团很多,都是凭个人兴趣自愿参加。学校每周有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一般在周四下午。当时作业负担不重,没有谁会觉得参加社团活动会耽误学习。

参加了文学社的几次活动,我发现,进入文学社的不只是爱好文学的同学,书法、美术、篆刻爱好者也大有人在。这大概是这个社团正式的名字叫“文艺社”不叫“文学社”的原因。

文学社最经常的活动是举办讲座和作文交流。我最喜欢参加的是听名师教授写作,讲课的有我们学校的特级教师,也有外请的知名作家。

一中鲁迅文学社在学校的影响,不是这些讲座和交流,而是它每期的墙报。

每逢“四.二一”校庆和重大节日,文学社都会出墙报。学校要求每班都出自己的墙报,文学社的墙报用的是“重庆一中鲁迅文艺社红五月编辑部”的名义,一张贴出来,立刻引起众人围观,其效应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首先是墙报的规模。墙报用三至四张硬质纸连接而成,长4.5米,宽1.8米,几乎覆盖了整个宣传栏。

文学社名字有诗词寓意的有哪些(文学社名字及寓意)插图1

鲁迅文学社的墙报贴在通向礼堂的宣传栏上

其次是墙报的文章。入选文章从文学社社员投稿中精选出来,又经编辑部精心修改,政论文、散文、诗词歌赋,不拘一格,集中展示了一中学生的文采。

再次是墙报的艺术风格。墙报的正文用标准的仿宋字手写在纸上,标题的字体、大小有严格的讲究,排版灵活多变,插图和题花各具艺术品味,又显示出整体的美。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墙报会例行评比,为不影响班级办报的积极性,鲁迅文学社总会在自己的墙报旁贴一张纸条:“不参加评比”。

刚加入文学社时,我只写一些小文章,后来,担任过几期刊头语的撰写。大约是1964年秋季开学不久,文学社的指导教师肖经纶带我到高65级6班教室,与当时的社长和主编见面。社长叫甘健安,主编叫沈伯俊,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忙着搬教室,将课桌和书籍从二楼搬到一楼。因为进入高三了,学校为了减轻毕业班做清洁的压力,总会进行教室的调整。肖老师带我来的目的很明白,以后文学社的工作就交给我了。

我同甘健安、沈伯俊有短暂的接触,发现他们有很高的天赋。甘健安有一手极好的硬笔字,他用钢笔草书的毛主席诗词,笔势雄奇,力透纸背,我珍藏了多年。沈伯俊擅长写诗,他的诗有画的意境,又有情的飞扬,看不出一个瘦弱的书生,会有那么饱满深藏的内心世界。

我接过甘、沈二位学长的工作后,第一件要办的是国庆专刊。这对我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我最大的担心是重庆一中鲁迅文学社这块牌子砸在我手里。

肖老师好像看透我的心思。他从我最缺乏的排版经验开始教起,领我到学校图馆,在教师阅览室借来当时办得比较活的《羊城晚报》,逐一分析该报的版面、标题,进行点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新华社的一篇通稿,各报的标题大都一样:“伟大领袖毛主席参观并乘坐东风牌轿车》,《羊城晚报》的标题格外新颖:《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新华社通稿的正文是一个字不能改的,《羊城晚报》在标题上作了艺术性的处理,既不影响原意表达,又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不能不说这是匠心独运。

国庆专刊的排版和制作在刘家院一间大房间里进行。巨大的版面占据了由几张桌子拼起来的工作台,拼接起来的墙报纸按一字一格的要求用铅笔打好了格子,每篇稿子也精确地统计了字数,就等我把手里的稿子一篇一篇往上放。写字的、画画的同学站在一边,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房间里悄无声息,只有我感到内心的紧张,觉得这个房间怎么像作战室,面前空白的墙报就像一张作战地图。

指导老师肖经纶、周先乾也来了,他们当时都很年轻,但在学校才华毕露,受人尊敬。他们对学生社团的态度是“指导,不代替”,即使在临门一脚时,他们也不代替学生做任何决定。但有他们在场,至少我消除了怯场心理,让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我按照紧急突击学到的知识,先按稿件内容对墙报版面进行总体布局,大致确定文章和插图的位置,把准备刊用的文章一篇篇在纸上划定,放的同时考虑版面的交叉和灵活。我同负责誊写的同学约定,在书写到划定界限前三、四十字的地方暂停,由我来决定最后几十个字是增还是减,务必保证内容完整又不越出划定位置。这样,进度会很慢,但可以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证最大可能的形式美。

大型墙报的誊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誊写员不仅要有一手漂亮的仿宋字,还要在长时间的书写中保持用笔的轻重浓淡一致。因为纸张太大,又不能拆开,远一点的字只能将上身趴伏在桌上,用力把笔伸到应该落笔的地方。字还不能写错,因错了只能用小刀刮去,这样就会留下修改后的痕迹,影响整体的美观。

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身边的同学个个身怀绝技。负责誊写的同学几乎做到了零差错。在预留位置,负责绘画的同学可以用二、三十分钟画出一幅像样的水墨画。一个题花、一个花边、一个补白,三五笔就做好,甚至不需要交待意图,就能做得比我想像的还好。

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在工作最紧张,我感到焦头烂额时,老社长甘健安、老主编沈伯俊出现了。他们毕竟更有经验,更能应付复杂场面,在我最需要时给了我及时的帮助。

鲁迅文学社国庆专刊终于如期刊出。墙报贴出后,立即引起轰动效应,同学们驻足观赏墙报赏心悦目的版面,仔细阅读墙报的每一篇文章,有的拿出小本,抄下自己心仪的句子。

二十多年后,我在工作单位遇到在市政法委工作的一位高65级的校友,她告诉我,她还记得鲁迅文学社国庆专刊我写的刊头语《国庆抒怀》,甚至还能背诵其中的几个句子。一张墙报,能在几十年后让人还有印象,这让我们这些早年的“办报人”足以自慰了。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卷走了校园的宁静,重庆一中鲁迅文学社随风而逝。

2018年6月16日,重庆一中老三届师生联谊会在一中举行。周先乾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对很多同学都有印象,在回忆文学社的往事时,他对我说:“记得在鲁迅文学社里,你担任着社长之职,同甘健安、沈伯俊等同学和我、肖老师共同写文章、编墙报、出刊物,那认真,那劲头,那协作之和谐是今天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无可比拟的。很多年后,我与在《重庆工人报》任职的甘健安谈及往事,我们都非常怀念不已。”

周老师的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

文学社名字有诗词寓意的有哪些(文学社名字及寓意)插图2

与文学社指导老师周先乾(图右)久别重逢

这是一张图片
专业宝宝起名

添加微信:77562256

免费领取100个高分名字

备注:高分名字,即可领取!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