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是自然村的名字,地名是地域的名字,地名由村名构成也可以等于村名,故常言“某地某村”。南京市江宁区上峰镇,是我生于斯长于斯亦将老于斯的地方,位于南京市东南方向与镇江句容接壤之处,距离市区30公里左右。经过几次区划调整,当地行政村还有7个,大小自然村落70多个,村名当然就有70多个。作为本地人,从小听惯了、也经常说起这些村名,习以为常,很少有人留意甚至考证这些村名。也许是我兴趣使然,经常自觉不自觉的琢磨这些村名,探究这些村名的来由,毕竟是在六朝古都附近,其中有些村名还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承载着文明的使命。近来疫情影响,业务清淡,闲来无事,就静下心来梳理成章,或可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地理上看,上峰从西至北被青龙山、汤山、宝华山环绕,地势北高而南低,呈扇形展开,千万年的山水冲流和沉积,形成了西部的山麓、低山地貌和中东部的南北纵向、东西横向的波浪起伏的阶地丘陵地貌,各个村落就分布于或高或低的地方。

分析上峰所有的村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顺其自然类,二是民间传说类,三是历史渊源类。

一、顺其自然类

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指村名是按地形、标志物、方位、姓氏等单独使用或复合使用,自然而然所起的名字,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很深的文化内涵,大多数村名皆是如此。

住在坡上的多叫岗、头或山,如李岗头村,大岗头村,雷岗头村,山头村,宣山村,朱家山村,王家山村,郗家山村,东边山村等。住在坡下的多叫干(平声),当地人都写成圩而读音为干。如圩东村,郭圩村(位于两个山坡之间的小河东边,应为谷干,后误读误写为郭圩),七里圩村,下塘圩村,中上圩村,下上圩村等。我以为,一定是现代人搞错了,两坡之间低洼处的涧溪或水边叫“干”,所以古人称为“干”是正确的。现在这些村头树立的村名石碑上把“圩”字里的“于”改成“干”,造出不伦不类的新字,岂不笑话?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加以改之。按标志物或其方位所起的村名也很多,如桥东村、桥西村(两村之间有小河,河有石桥),宁东村、宁西村(为行政村地名,应为林东村、林西村,因两地之间有古寺“东林禅寺”,后误写“林”为“宁”),北庄村(位于郭圩村之北而称之),东林庙村(东林禅寺附近),寺后村(多佛寺后面),寺边村(观阳寺南边),道婆庵村,古禄庙村,孟墓村,平墓地村,鬼门关村(因附近多墓地,已改石门关村),窑家边村(因附近有砖窑,改成姚家边),关塘堰村(靠着一水坝),上高堰村,下高堰村,张府仓村(原张姓之粮仓)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所以我们这南京近郊地区寺庙多、墓葬多,与其有关的村名自然比较多。仅按姓氏的村名更是普遍,如万家村,王家村,葛家村,周良村,周家边村,顾家棚村,曹府村(因一陶姓居此,原名陶府村,后人读音有误而叫曹府村),大岗头(原有戴姓居住,称戴岗头,后语讹为大岗头),陈家村,茆家村,郗家村,陈坊村,侯家庄村,王家庄村等。

二、民间传说类

传说或真或假,因为没有考证或无法考证,但村名由此而命名,还是很有地方文化和意趣的。如神童村,相传东汉时期该村有一智力非凡的神童,故起名神童村。詹家边村,相传宋代尚书詹大良隐居于此而名。石地村,相传有一巨石卧于当地,现不见踪影。更玄乎的传说石地村是江宁织造曹寅的郊外别墅。曹寅曾任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红楼梦》中的那块“玩石”或许跟石地村的巨石有关呢。因石地村依山傍水,小河环绕,风景如画,又毗邻汤山翠谷,现打造成“汤山第一水乡”。插花村,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落败逃避此地,被一头上插花的村姑藏在一小桥下所救。后刘秀为感恩插花女子,赐名小桥为藏龙桥,并建“插花庙”,予以供奉。当地人也称“插花娘娘庙”,现插花庙已改建为藏龙寺,规模甚大,香火渐盛。插花村头有羊肉馆:放养山羊,土灶烹饪,味道鲜美,食客盈门。马墟头村,位于古“东林禅寺”之东,与句容交界处。相传此地是古代马市或牧马场所。“马墟头胡椒酱”传承至今,颇有名气。培东村,即位于“培”之东,此地有三座大培,就是用土坯垒成的土坡,由大而小并排。相传是东晋重臣郗鉴的墓地。郗鉴官拜太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岳父,成语“东床坦腹”就是他相中女婿的典故。据记载,他老家山东济宁,古称兖州。他71岁亡故前向晋成帝请求安葬于老家,至于是否如愿,有待考证。因为当时南北朝对峙,山东大部分地区属于北齐(北朝),能否回去很难说。而且那个时期达官贵人还流行营造假墓,以假乱真,也许这三个培是真墓,现在山东老家济宁郗鉴墓是衣冠冢,理由是这三个培的附近有郗姓村落三处:郗坊村、郗家村和郗家山村(现在把村名“郗”写成“郄”,郗原来读音“吃”,俗语读半边字为希音,造成郗、郄俗书混用,从王羲之就开始郗郄不分了),也许是郗鉴家族守墓人的后裔。至于为什么一起有三个培?是陪葬还是家族墓葬?留待于后人解密。其中的郗坊村,现已改名“七坊”村,因村中开设了酒坊、豆腐坊、茶坊、酱坊、油坊、糕坊、粉丝坊等七坊,系地方特色,土法制作,值得品尝。村头路边土菜馆多家,酒菜飘香,游人如织。是江宁区美丽乡村之一。

三、历史渊源类

有些村名是根据前人迁徙定居而成名或因时代演变而改名。有近代的也有古代的,是有家谱或文字记载的。如幸福村,居民原住上峰最西边的半边山附近,因解放后炮兵部队征用作为训练靶场,迁移到上峰中部新建的村庄。还有部分村民迁移到李岗头村附近居住,被称之“移民户”小村。新民村,清朝晚期苏北灾民逃难定居此地。白合村,南宋时期政局动荡,有些村庄筑有高墙,有用土垒成的墩堠作为瞭望台,该村南面的村也有这样的建筑,叫南堠村,与之对应,白合村原来叫北堠村,清代有人无意或故意叫成白鹤村,以显文雅。再后来误为白合村,历史踪迹全无。上峰村,元朝有名叫王长峰的一家人迁居此地山坡上,其后人繁衍生息,村庄扩大有千人以上,虽称上峰村。高庄村,这里聚集着庞姓家族。其先祖叫庞政诣,是南宋史官,其祖父为北宋宰相庞籍,也是东汉末年庞德公的29世孙。庞德公乃诸葛亮的老师。庞政诣随宋高宗赵构定都建康(南京)时南下杭州,后年老致仕,因仰慕金陵山水人文,特来游览,然沿途劳累加上伤心于南宋山河破碎,悲愤成疾,不幸病故。生前遗言:“让吾隐林下,居高岗,以视金寇相去何如哉?”同行的家人就选择了高庄这个山岗之上作为墓地。因墓地周围风水适宜,田地肥沃,其子孙虽先后于此结庐守墓而定居。解放后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因属于南京边陲小镇,发展缓慢。西庄村,是皇甫氏家族居住地。老祖宗名叫皇甫达三,原籍陕西,明朝永乐年间,“宦游江南,途径金陵,访友于汤山新村。”发现此地山水田园甚佳,民风纯朴,于是定居下来,开创基业,耕读传家。明朝宣宗宣德年间,他把老家的大哥皇甫达一、二哥皇甫达二接来,老大在村西面建房安居,叫西庄村。老二在新村前面建房,叫前巷村。清朝乾隆时,前巷所建新房较多改叫前新村,后来人们把原来的新村叫后新村,现合二为一就就叫前新村了。

因文献资料十分有限且真假莫辨,本人水平也远远不够,以上文字只能当游戏耳,不可全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再以讹传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有谬误之处,谅不我罪也。

这是一张图片
专业宝宝起名

添加微信:77562256

免费领取100个高分名字

备注:高分名字,即可领取!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