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素有“晋南咽喉、平阳门户”之称。辖2乡7镇、15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6万。文化底蕴深厚,剪桐封国、改唐为晋、霸国封邦的历史典故都发生于此。因此,翼城许多村庄的村名多与唐尧、晋国等历史人物有关,现将部分村名的来历简介如下:

唐城:因尧为唐侯时曾在这里筑城,贵为天子后其子丹朱及后裔继嗣于此,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又始都于此而得名。

尧都:相传尧为唐侯时曾在此制陶并处理政务,即天子位后又建行宫于此而得名。

原村:因后稷(弃)的母亲、五帝之一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于此而得名。

弃里:因周朝始祖姬弃(后稷)在此出生后三次被抛弃而得名。

石门:传说尧王当年行至此地有巨石挡道,便带领人马与当地百姓共同凿石开道,因道名而为上石门、中石门、下石门。

天马:相传尧在崇山一带围猎逢异兽,形似天马,后羿射伤后逃遁于此而得名。还有一说,春秋晋国时晋献公在此养屈产之乘(良马)而得名。还有一说是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该村原名天君里上马村,距此村西南一里处有一下马村,后两村合并为一村,更名天马村。

符册:相传尧王当年曾在此留下了记事的符号,后人发现了这一记事符号的实物,专门建造了“尧王符阁”,故名。另有一说是,古时该地驻有军队,将帅在这里点兵时,只有副册没有正册,故名副册,后讹传为符册。

朱村:相传尧子丹朱生于丹山之傍,故附近因丹朱之名而有翼城的南朱村和浮山的北朱村。

凤架坡:相传帝尧即天子位后,郑庄村后的丹子山上有一种名叫凤凰的神鸟常翔栖于山下的今凤架坡、曹家坡附近的一架山坡上,故这一带自古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风架坡由此得名。

白马:相传尧晚年欲传位大舜,对其进行考察,大舜从蒲坂动身,到翼城历山治水时路经此地,并遗有一匹白马福泽乡民,村人为纪念大舜而改村名为白马,后村大人众,分为上白马、下白马。

刘家渠:相传大舜治理历山时,曾带领该村刘、侯两家在村旁的透沽鲁河截流修渠,把水从刘家门前引下来与南神峪河接通,彻底根治了水患,并成就了刘、侯两家姻缘,刘家渠因此得名。

陵下:因绵山至西下坪有条土岭,古时叫飞云岭(光起云,不下雨),而该村就在飞云岭之下而得名。也有一说是因该村垣下古时有西老墓,村在陵墓之下方,故名陵下。

凸里:因建有唐侯丹朱虚茔(假墓,为防盗墓而设)平地凸起而得名。翼城方言将凸(tu)读(niao)。

苇沟: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祝融的后代——彭姓豕韦氏为唐侯时建都之地。商代豕韦氏灭,刘姓豕韦氏为唐侯,从此地迁都龙唐,此处年久日深,被雨水冲刷为自然沟壑,故名苇沟。

刘王沟:因夏时帝尧后裔御龙氏刘累出生于此而得名。该村有“刘累故里”青石村门额。

龙唐:原名云唐,因帝尧后裔刘累为夏帝孔甲御龙有功,被封为唐侯时建都于此而得名。龙唐与中唐、东唐、南唐、北唐五村合称“五唐”,为唐侯叔虞时“职官五正”所居之地。

甘泉:相传商汤为商族首领时,率军讨伐夏桀,路经翼城在今上甘泉村外崖松根下一水泉里,饮过水并称赞泉水甘甜,他走后村人为纪念他将此泉叫成“甘泉”。村名因泉名而为甘泉。

史家圪垯:因是西周初年博学多闻、德高望重的太史史佚之故里而得名,明代万历年间巡按史学迁也出生于此。

故城: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地为唐侯,即在此建都,成为山西境内第一个旨在屏蔽中央的藩国,至其子燮父更国号为“晋”。后人为纪念这一晋国早期之都,便改村名为故城。

涧峡:因晋水与翔山池后头沟流下来的水汇聚穿村而过,流经古唐国故城,又共同汇入“天河”(浍河),故古时称晋峡。晋,古义即箭,与涧同音,晋峡逐渐演变为涧峡,村名因之为上涧峡、下涧峡。

北常:传说晋献侯曾将征战的两支队伍驻扎在今北常、南常一带隆重犒赏,村名因而叫北赏、后演变为北常。

南常:因晋献侯在此犒赏军队而得名。

上高:因是晋国大夫师服(精通古乐,诸熟礼义)之故里,故名师庄。清代,与高村(今下高)合为一里,更名上高,原高村更名下高。

青城:春秋晋国时,曲沃伐翼,翼侯奔随,国人立其子哀侯为君,使嘉父迎翼侯归。由于自己已居君位,便在今浇底乡青城村筑城,让父亲住在那里。哀侯将那里称为“亲城”,即至亲的居住地,后讹“亲”为青,名青城。

上韩:因曲沃武公(晋武公)分封其叔父韩万于此而得名。韩万在武公伐翼中有战功,上韩一带即是其食邑。

武池:因曲沃武公伐翼时,军队曾在村里的一个泊池里饮过战马而得名。另有一说是,曲沃庄伯伐翼时,武氏兵扎此村,并在该村南、东、西天池演武,故得名武池村。

西梁:因曲沃武公伐翼时为车右的梁弘生此而得名。

辛史:因晋国掌卜大夫辛寥生此而得名。

辛安:因周文王的后裔毕万落居该村,靠邻近辛史村的晋国掌卜大夫辛寥提携庇护而安居,故名辛安。

鄢里:因晋国掌卜大夫郭偃生此而名偃里,后讹为鄢里。

寿城:因是春秋时晋献公的股肱之臣荀息的故里,故名息城。战国时,翼城属韩国辖地,韩败郑继而又灭郑,郑太子寿质于韩,“邑封千户,官具百僚”,食采于翼之息城,太子寿聪明仁智,德行卓绝,村人便又将“息城”改为“寿城”。

北史:是刘累的第40世孙、晋文侯的士师之官杜隰居住过的地方,也是杜隰之子、晋献公的心腹重臣士蕊的出生之地。因其姓士,且在晋国为大司空,修筑晋国城池有功,村人以为荣耀,故村名北士,后讹为北史。

里砦:因晋国大夫、晋献公的得力大臣里克生此并在此屯兵扎寨而得名。

郑壁:因献公时晋国大夫丕郑出生于此并在此筑有营垒而得名。

浍史:因晋国占卜大夫史苏(史佚的后代)出生于此而名史村,又因位处浍水河畔,而名浍史。

油庄:因晋国诸侯的庶子游氏二兄弟居此而名游庄。献公时,士蒍出谋让晋献公诛灭公族,以防“众庶夺嫡”,便与众公子谋,谮杀游氏之二子,后又将众位庶公子尽杀。游庄后讹为油庄。

北撖:因晋献公时大夫罕夷出生于此而名北罕,后讹为北撖。

南撖:因晋献公时大夫罕夷出生于北撖,其后裔一支搬至海子沟以南,遂成村落,因名南撖。

撖庄:因晋献公时大夫罕夷的后裔一支居于此地而得名。

上卫、中卫:因晋献公作二军时屯兵于此故名。

南卫、北卫:因晋文公作新军屯兵该村故名。

人望:因晋献公作二军时为屯兵前沿,设有嘹望卡而得名。另一说是,相传周王曾避乱至晋,该地居民瞻望周天子威仪,故得名仁望,后讹为人望。

南唐:是尧子丹朱时封其同姓者所居之地,叔虞时为“五正”(即五行的长官)所居。因为唐尧的后裔故名。

东唐、北唐:叔虞时为“五正”所居,因为唐尧后裔故名。

东白驹:相传因尧王当年行至此地时,所骑骏马产下了一匹白马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该村是晋国大夫邵豹故里,其子郤芮,又称备冀,村名由其名演化而来。

西白驹:相传尧王当年行至此地时所骑骏马产下了一匹白马而得名。

殷庄:因晋惠公时大夫阴饴甥(吕甥)出生并食采于此而得名。

南梁:因是晋惠公时大夫梁由靡的出生地而得名。民国18年县志载,梁由靡南梁村人。该村位于南面梁上,故名南梁。又传先有南梁后有崔庄,连名为南梁崔庄。南梁原为王姓住地,其西为崔姓人住地,后南梁王姓以势大移居崔庄,但又不能取缔崔庄,故连名为南梁崔庄,简称为南梁,原南梁旧址因位于村东圪垯上,故改名为南梁圪垯。

东郑、西郑:因晋大夫庆郑生此而得名,后因户繁族巨而分为东郑、西郑。

赵庄:因晋国赵氏先祖叔带被昏庸无道的周幽王驱逐,从洪洞赵城来到晋国寓居此地而得名,他的五世孙赵夙(晋国大将)也出生在这里。赵庄村有“叔带旧封”和“赵夙故里”村门额。

翟庄:晋献公伐翟(即狄国),纳翟国狐氏二女,大狐佰随晋献公来到翟国做了大夫,居于今浇底乡一带(当时叫东山),其子孙狐突、狐毛、狐偃都是晋国的驰名人物。因其曾居于翟狄国,其食采之地便名翟庄。

武子官庄:因跟随重耳流亡19年的魏犨文公五贤士之一)出生并食采于此,死后又被谥为“武子”而得名,该村村门上有“魏武子古庄”额石。

王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的从臣介子推生此,因介子推原名王光,故称王庄。

封壁:因晋文公继位后赏从亡者及功臣,未至隐者介子推,介子推携母隐于绵上,坚辞不出,文公为志己过,环绵上山中之田而封之,而该村村后又有绵山似壁而立,故名封壁。

孝义:因当地人民感介子推割股奉君,一片忠心,死不言禄,且孝敬老母的事迹而得名。也有一说是,相传金兵侵犯,逢人便杀,村人出逃,唯有一郭姓因老母多病行走不便,其子不忍丢下母亲,毅然留村保护母亲。金兵到达,深感其守孝道,尽仁义,便保留母子二命,村人遂改村名为孝义。

冯史:古称李庄,是晋文公的理狱官(法官)李离的故里。后因冯姓、史姓户众人聚居,而改名冯史。

石丘:晋国卿大夫胥臣曾食采于此。胥臣曾官居司空,字季子,人称司空季子。因居于石臼,又名臼季,因臼与丘音近,逐渐演变为石丘。

古暑:旧志载:“古暑村本名避暑城,相传为晋文公所筑避暑之处。”古暑,即古时晋文公的避暑胜地。

马册:相传晋文公曾在这里围以栅栏,饲养战马,并成就了霸业,当地人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命村名为马栅村。后文公策马觅陵寝又赐此处为“马策”,两名混用。明代,村人觉得马栅不太吉祥,便取栅字的一半,改村名为马册。

王壁:因晋襄公时大夫王官无地生此而得名。王官无地在秦晋彭衙之战中曾为襄公御戎且战绩卓著。这次战役大张了晋国的气势,王官无地和赵衰等人都受到嘉奖,得到封地,村人以为荣耀便冠村名为王壁。

阳高:又名阳高上、东阳社,因晋襄公时太傅阳处父生此而得名。阳处父聪明过人,才智超众,颇富计谋,为力保赵氏而献出了生命,赵氏一族为晋国累世忠臣,村人感阳处父义举高风而冠村名阳高,后该村自然消失。

晓史:曾是晋国有名的卿大夫士会的居住地。因士会是士蒍的孙子,士缺的儿子,被人们称为“小士”,居住地因称“小士村”,后讹为“晓史”。据考,士会是大汉天子刘邦的先祖,“晓史”也意味着要让人们晓得这段历史。

小沟塄:因狐偃的儿子、晋襄公时的中军佐狐射姑居于此地而得名。后又演变为小沟塄。

良狐:古晋国的史官董狐生此。良狐村村名就是因为董狐能够秉笔直书,被孔子誉为“一代良史”而来的。

程公:是古晋国忠烈义士程婴的故里。程婴为赵朔的心腹门客,奸臣屠岸贾灭赵时,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以己子换赵子(赵武),以能立赵孤而传名千秋。该村以有义士程婴而自豪,建有程婴庙,改村名为“成孤村”,后又改为程公村。

郇壁:又名桓壁。因晋大夫荀林父生此并筑有营垒而得名。之所以称郇,是因荀乃郇字去耳朵旁加草头而成;而称桓壁,是因苟林父卒后谥中行桓子,且桓、郇同音之故。

孙壁:晋大夫孙佰宗的故里。孙佰宗才识过人,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敢说敢为,尽管因直谏最终被“三郤”所杀,但精神令人敬佩,村人便以其姓冠为村名。

岳庄:又名山岳庄,因晋国卿大夫阳毕出生于此而得名。

屋山:是晋悼公时任中军尉的祁奚的故里。祁奚(祁黄羊)的老家是桥上庄里的东沟,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村名屋山,来自杨姓(桥上庄里东沟)与祁姓两家“换坟祭扫”,即祁姓祭杨氏祖先,杨姓祭祁姓祖先。屋山即“我屋里是山上”之意。另一说是,该村南边有石门遗址,有开和尚公德山的钥匙石迹,村顶上多长松柏,有屋内藏山之意故名。

张桥:因晋国大夫张老居此而得名。张老为悼公时司马,后立为卿。见赵文子为室砻斫,过桥后不谒而归,责忘其义。故村名张桥。

岳庄:又称川岳庄。因羊舌职的三子、晋国代理司马羊舌鲋(叔鱼)食采于此得名。羊舌鲋又称王鲋、叔鲋,食邑于乐,故改以乐为氏,有乐王鲋之称。据考证,乐地即岳庄,岳为乐字之讹传。

营里:因晋国亚卿荀首之子知罃出生于此而得名。知罃亦为晋国大夫,被俘后对晋君忠心耿耿,有“归骨于晋,死而不朽”之气节,村人感其义,便改村名为罃里,后讹为营里。也有一说认为因此处驻扎过军队,有军队营地而得名。

西张:因晋平公时任中军司马的晋国大夫张君臣食采于此而得名。张君臣乃张老之子。

辛庄:因晋平公的下车副将栾盈的家臣辛俞出生于此而得名。辛俞在栾盈遭到平公驱逐时,深明大义,宁死相随,且正直机警,受到世人敬仰,村人感其忠义故村名辛庄。

吴寨:因晋昭公时大夫荀吴帅师伐鲜虞时治兵于此而得名。荀吴一家可谓“军事世家”,曾祖父荀林父、祖父荀庚、父亲荀偃都在晋国的军事上有所建树。荀吴被史家称为“伐狄军事专家”,他在该村屯兵扎营,后大败群狄,村人为纪其功便命村名为吴寨。

上吴、南吴:因晋昭公时大夫荀吴出生于此而得名。又有一说是,唐时有两位女英雄,一名叫吴凤英,一名叫吴月英,奉命在此率兵打仗,把守疆界,后命村名为吴村,一村位上故名上吴;另村位下南方,故名南吴。

阎村:因晋国大夫阎没居此而得名。阎没为劝谏晋成公时的卿大夫魏舒不受贿赂,保持廉洁,留有“一食三叹”之美名。

马尾山:因晋国大夫阎没率军与敌作战时,所乘战马被斩尾于此而得名。

冶中、冶南、北冶:因是西汉时著名的官办冶铁基地而得名,即当时的冶铁中心地名冶中,其南为冶南、其北为冶北,冶北后改为北冶。另有一说是,相传夏时,禹王在今冶中一带坡上炼过铁,有古碑记载北冶“禹王炼铁铸九鼎”,故名。

东尹、西尹:晋卿赵鞅营造晋阳城的晋国名臣——尹铎的故里。东尹、西尹古时曾为一村,后因尹姓西尹族巨户繁而分之。

南庙、北庙:春秋时,卫庄公蒯聩避奔晋国时,曾在翼城教民种植桑麻,很受翼人敬仰。后人为纪念蒯聩的功德,在今南、北庙立庙以祀之。相传该村还建有周釐王庙和成汤庙,因村民居庙之下方而名庙下,庙下由南北二村组成,故名南庙、北庙。

牢寨:古称“皮牢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寨堡或都邑。之所以称“皮牢城”,可能在古代这里的畜牧业和制革业比较发达,由于其地处悬垣,侧于通衢,城池坚牢,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牢寨村名由此而来。又一说是,相传黄巢造反时,曾围攻此地,三昼夜没有攻克,故名。

廉家:旧志称为“廉王避暑城”,因赵国名将廉颇被免除长平之将、解除军权后曾在此休整避暑而得名。

狮子窑:因先秦诸子之一——尸佼隐居此地(即下石门村东云梦山上的窑洞里)读书而得名“尸子窑”,今村名狮子窑,乃人们图吉祥避“尸”字而称。

南绛:因汉时绛侯周勃受封于此而得名。汉时绛合翼、沃、绛为一县,统治于绛。汉高帝封周勃为绛侯,治虽在绛,而勃之受封则在翼之南绛村,故名。

感军:原名西陵下。相传因汉文帝与其母薄太后访河上翁曾在此停留,随从护军无水解渴,薄太后情急之中掷钗于地,双泉立涌,聊解军渴,故名感军。该村木牌楼上书有“汉文崇德”、“慈后神泉”等匾额题字。

广适:相传汉文帝访道河上翁,翁曰:“愿陛下偏桥言道”。帝至此,遇偏桥,遂奉教。故该村名“奉教”,又名“偏桥”。唐代,建庆唐观于此,又曰“观头村”。1951年,翼城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这里牺牲的抗日政府通讯员苏广适,又改名“广适”。

开化:相传过去这里是个大村,非常重视教育,倡明风化,以至人才济济,达官迭出,所以村名冠以开化,以励后人。另一说是,相传古时有一和尚居住此地,善种花卉,培育的花草早春开放,鲜艳夺目,后有人家居住,取名开花村,后将花改为化,故名开化村。

樊店:汉时名殷富村。由于有官道靠村而过,后来村人沿道开了不少店铺,因一樊姓人所开的车马大店生意异常红火,远近驰名,慢慢被人们称为樊家店,后以店名代村名,更名樊店。

郑庄:旧志载:“郑庄,汉郑季居此”。郑季即汉武帝时鼎鼎有名的大将军卫青的父亲。郑季,平阳侯家,与家僮卫媪生青。青少时归父,青壮,为侯家骑。后同母姐卫子夫得宠武帝,日渐显贵,从车骑将军,长平侯,大将军,直到大司马。曾七次远征大漠,出击匈奴,为汉武大帝征狄戍边,扩展疆域立下赫赫战功。该村引以为耀,故名郑庄。

霍家涧:因村里多为霍姓,且与陈家村(原亦为霍姓)两村之间沟底有涧河而得名。

东午寄、西午寄:是汉光武太子驻跸处。因汉明帝刘庄(刘阳)为太子时出行河北元氏,途经此地,“蜂午偶寄”(战乱中偶然寄居)而得名。

隆化:由于其地东连乌岭,北接浮山,为商旅往来扼要之地,因此北齐隆化元年被以年号命名为隆化镇。金兴定三年置隆化县,故名。

枣园:原在浇底河与史伯河之间黄土梁的最前端。因古时此处枣树成林,枣园较多而得名。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古遗址,据遗物推断,7000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并命名为“枣园文化”。

谭村:古时叫南阳村,汉代更名北史,到了唐代,这里出了个有名的人物即上柱国谭元信,故更名谭村。上柱国是个官名,地位极为尊崇。

西阎:相传因是目连僧所封40里寒冰地的最西沿而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原名青望里,元时官府在此开矿炼锡,矿工多姓阎,矿尽后官府将矿工统统杀掉,人们觉得这些阎姓人死的可惜,故村名惜阎,演变为西阎。

十河:又名十字河,与曹公、上河、鸭泉沟村相邻,因两河相交成十字而得名,因革命战争时期是刘十河邓大军386旅尤太忠团长率领的17团团部驻地而闻名。该村有侯氏家庙戏台,侯姓传说为晋缗候后代。

古桃园:明代,李姓兄弟二人到此定居,因村内有一片核桃园,且风景优美,人们得以安居乐业而名核桃园,后讹为古桃园。

曹公:曾名冶内村,宋代,因著名战将曹彬出生于此,有功于国,被宋太宗晋封为鲁国公而得名。曹彬的父亲曹芸原籍该村,在军队中任职后携家迁至河北灵寿。

东浮图、西浮图:唐时,村里建有寺庙、寺塔,周世宗“灭法”后被毁,村人笃信佛祖,迷恋佛法,冠村名“浮图”,以为西浮图精神寄托。浮图,原为“浮屠”,即佛的意思,俗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村名由此演化而来。

庄里:含前庄里、后庄里、南头、山头腰、高李坡、杨家河、柴家、东沟等8个自然村。古时,前庄里名“古前庄”,后并村,取“古前庄”的庄字,为庄里。

宣庄:过去叫南庄儿。明时,该村出了个李娘娘,即明穆宗的皇妃,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孝定李太后,成为“国戚”,村人以为荣耀,有意宣扬,便改南庄儿为宣庄,该村后并入西关村。

城内:旧县治所在地,东南临浍,北枕平原,古时险而易守,为兵家要地,自后唐长兴元年县治徙此后,直到1953年,一直是“决一邑之要,领四方之事”的首脑之地。新中国建立后县城搬至原北关,该村仍称城内。

北关:原名北珊村,县城徙治城内后,为旧治的四郭(四关)之一,因位处旧治之北,故名北关。

东关:又称东河下、下河里、南关,因是旧县治的四关之一而得名。

寨里:因明嘉靖年间自翟家桥(桥上村)迁徙于此的翟姓人在此筑门建寨,以安里居而得名。

桥上:元代翟氏始祖从河南南阳郡逃荒而来,居于河旁坡上,因名“翟家坡”。乾隆年间,因此处煤矿较多,车辆往来多,故由翟姓主办,各地集资在河上架起一座石桥,以方便往来,故村名翟家桥。20世纪70年代改名桥上。

吴家岭:相传因明将吴三桂的一支后裔流寓于此而得名。

两坂:原名古神郑庄,缘于郑姓人居多故名。清康熙年间,翼城县令李公名奉命到县城以东勘定翼城与沁水两县的县界,闻知该村已无郑姓,且村子又位处两河中间的一个斜坡上,便改村名为“两河坂”,后为了简便,省去河字,成“两坂”。

石佛:因村里曾建有石佛寺,有一石佛像且村民笃信佛事而得名。

东佛:原名古东佛,后去掉“古”字为东佛。相传古时由段庄、东佛、木坪、下庄、西社等六村建社,举行抬神庙会,该村位于社东,又有佛殿佛像,故名东佛。

横沟:因村子建在一条东西方向横梁的两旁而得名,后并入玉石鄢。

董家坡:因董氏家族世代集居于此而得名。

西贺水、中贺水:原名中堡里,元末明初,村里一片林子里突然涌出大小泉眼十数个,广约五亩,人们高兴地称之为“林泉”,冠誉“林泉献珠”,欢呼雀跃,相互庆祝,可谓东也贺水,西也贺水,中也贺水,故经中贺水三村合议,改村名为贺水。

中石桥、东石桥、西石桥:西石桥东南古时有座石桥,高七尺,横五尺,长两丈余,仅有一石承重,冲涨不漂,相传为鲁班所建,“浍水横桥”为翼城八景之一。村人以此为景观,故村名“石桥”。

冰清:该村古时东有九龙泉,西有神泉,两泉之水清流不断,经广运桥而入浍,冬则结冰,显得十分寒冷,故名冰清,又因村东建有广运桥,又称边桥。也有一种说法是,因清代从河南上来的伊斯兰教教民最早在此兴教建寺,取回族“清真”之义,故名。还有一说是,相传该村曾有贞女,建有牌坊,村人旌表该女冰清玉洁,故名。

营底:相传在明成化年闻,翼城陵下村一名叫郝开统的人在军队当军官,驻守县城,曾带兵在此扎过营,退职后为避战乱又落居于此而得名。

店上:原名桃花店,是翼城通往沁水张马的一条官道,过去这片地方煤矿多,车马往来不断,故村里沿街建立了各种店铺。相传有一饭店,老板名桃花,待客厚道,使饭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过往之人皆称“桃花店”,后演变为店上。

斜口庙:该村位于南梁镇翔山南麓的一条土梁上,沿梁直下便是南常村,故俗称南常岭,因村梁头上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有条官道斜穿而过,使庙看起来有点斜,故称斜口庙。

小庙:原名吴家坡,缘于吴姓人居多故名。大清道光年间,村里建起一座学庙,为区别村西的一所大庙,故将学庙称为小庙,小庙村名由此而来。

庄里:原名石家胡同,村人住在现村东沟边的土窑洞里,后村子由东向西发展,成了大村,村里集资筑了村门和城墙,石家胡同被筑到了庄外,而村东门里被称为“庄里”。

神沟:相传当年石姑娘替父顶差去平阳时,就是从该村前的沟里走过的,回来时巡城兵追她也是从此而过。石姑娘被奉为神灵后,村人便将村名改为神沟。另一说是,相传该村沟边有石庙,内塑龙王神像,故名神沟村。

兜垛:该村是县域东南方最边远的村。由于这里周围全是高山,唯有此处地形较缓,成为高山中的一片开阔地,就像一个兜兜一样,而其东南又有一个圆圆的山垛,因此人们便把它称为兜垛。

冷泉:因该村有王莽泉,此泉甘洌清凉,盛夏饮之,如饮冰雪,让人周身冷彻,故名。

元窑河:因村前河边悬崖上有一古猿洞而得名。

走马岭:是古桃园的一个自然村,相传是因当地先民为怀念大舜救急帮难的德行而来的。

寺坪:因古时村里建有实相寺而得名,后并入堡子村。

下阳:因该村地处一土崖之下,浍水之阳(北坡),故名下阳。

紫琴:原名沟北村,为纪念翼城第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先驱阎紫琴烈士,1951年,中共翼城县委、县政府颁令将沟北村改为紫琴村。

王良:原名社腰村,解放战争时期,县二区区中队指导员王良为抗击敌人牺牲于此,为纪念王良,翼城县抗日二区所属行政村共议,将社腰村改名王良村。

世家庄:旧县治西北,原名北庄上。相传该村原有崔、赵两姓人居住,由于相争村名,双方都要以己姓冠以村名,官司打到县衙。由于两姓人均称自已是世居,县官遂断定村名为世家庄。

李庄:原名湛清头。相传在清朝时,该村有村民触犯了朝讳,审案时听其村名似要斩清朝的头,犯了大忌,遂命更名,因李姓人多,故名李庄。

杨家庄:该村原叫下河底,清乾隆年间姓杨的出钱买了个捐官,遂改村名为杨家庄。

寨子:该村四面临沟,沟崖陡峭,整个地势较高,形似栅栏,故取名寨子。

南官庄:翼城有九官庄,邑称官庄者九,盖晋时九宗,如顷夫、嘉父之属所居地。武公灭翼后,尽杀群公子,遂为诸臣所居。根据方位区别,故称南官庄。

老君沟:该村有个老君庙,地处沟里,故名老君沟。

寨上:相传为古战场上的营寨。康熙年间,贾家势大财博,为防盗贼又筑了村寨,故名。

北绛:民国18年《翼城县志》载:“北绛城在今北绛村,后魏置县,孝昌三年,北绛郡治设此。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翼城。”今其址尚存。

木坂:地处大河口南面坂上,相传过去这里野草遍地,荒木丛生,故得名。

北彰坡、西彰坡:该村位于一条明显的长坡旁边,故名。

贯上堡:相传最初由浮图村的孔姓人迁居此地,为了防盗,建有围墙(俗称堡),孔家人一贯好善乐施,故名贯上堡。

仙神沟:相传曾有神仙居此,非常灵验,故名。

黄木庄:原名黄皮庄,因村南崖有一种黄石头而得名,明末即有人居住。后村里生长了一种黄木。 外村人常来砍伐,村人以黄木较黄皮好听,遂更名黄木庄。

大坪:明万历年间名太平古庄,清末百姓冀求平安,在村南植了一棵大槐树,以补风脉,并竖碑记之。从玉皇岭上看,该村大体都是平的,加之村民希望平安,故名大平,后讹为大坪。

安沟:相传古时有道姑住此,取名姑姑庵,该庵靠沟,又有居民居住,改名为庵沟村,后讹传为安沟。

北史庄、南史庄:村中史姓人居多。相传古代一家两个儿子分居时一个住沟北,一个住沟南,故分称南史庄、北史庄。

草地:相传该村原是一片荒山草地,后有人开垦居住,为纪念垦荒辛劳,故名。

上石:相传南宋时石姓人迁居于此,故名。

大河口:原名叫古下卫,根据南卫、北卫而得名,后又根据冶南、冶北、冶中改成冶子底村。相传明时有一道台从此路过,恰逢河水暴涨,隔河相望,看到两河汇入一处,便说“好大的河口”,村人便以道台之语改村名为“大河口”。

乔家:据旧志载,该村原名北东史,后为乔姓所居,村外庙旁设有乔家书园,故名乔家古园。为了顺口,后简称乔家。

麻厦:该地盛产麻籽,贮藏于官房内,当地叫官厦,故名麻厦。

官坊:该村人捐款在此建造了一座房,称官房,后以房名为村名,讹传为官坊。

安石沟:该村原有姑姑庵和和尚寺在沟内,故名庵寺沟,后讹为安石沟。

柳铺:相传该村古时有一棵大柳树,树下曾设有当铺,故名。

古十银:该村由古洞泉、十亩、银圪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村后,取各村村名首字而得名。

鸭泉沟:该村前有一土岭形似鸭子,岭前沟内有一泉水,好像鸭子喝水,故名。

炉子沟:相传该沟炼过铜,炼铜炉子多,故名。

堡子:该村三面低,一面靠山,形似堡子,故名。

向阳:该村位于望月山南坡向阳处,故名。

王虎:相传明朝时姓王的一族安居于此,后有一虎卧在此地死去,故名卧虎,后讹为王虎。

二曲:该村位于一条东西沟的北面,沟形弯曲,村东道路有两个大弯,故名。

老虎角:该村位于一条山粱角下,因山形似老虎,故名。

南天井:该村从前村南面有座庙,庙的周围有6眼水井,且水势很旺,村人便称村名为南天井。

林檎:相传该村东坡杂树丛生,其中有一棵林檎树又粗又高,特别受人喜爱,后有人迁居于此,故取名林檎。

张家腰:相传该村古时有5棵大槐村,故名五槐村。后因槐树被挖掉3棵,还剩2棵,不配五槐,且主要是孙姓,又处于山腰之地,又改名孙家腰。后张家迁来,孙家逐渐灭门,遂改名张家腰。

浇底:大清乾隆二年县志载,浇底原为焦地。大概是此处土质不好,庄稼歉收,似火烧焦地之故。后村人嫌焦字不吉,企盼有水,五谷丰登,故用同音字“浇底”来代替。

曹村:该村地形像个槽子,故名槽村,后嫌名称不雅,遂讹为曹村。

许村:据县志载,清乾隆二年,该村名喜村,后许姓得势,遂改名许村。

金古垛:该村中间有个旱水池,传说古时池内有金蛤蟆,故名。

香木垣:相传该村古时住过“强马”,得名强马村,后人感到不雅,因村里生长着一种树,香气四溢,遂改名香木村。

落角:光绪三年,有一家逃荒人从山下逃来落脚于此故名落脚村,后讹为落角。

上王七、下王七:相传古时一个姓王的有七个儿子,七子居住于此,故名王七。后来七子有两个儿子,一个居于相距王七一公里处西下侧,得名下王七,原王七更名上王七。

石门河:因村西南方向河两岸的大石头好像一扇天然大门,以河名得村名。

古同:该村村东有一条长约百米,宽四五米的胡同,故名胡同村,后为书写简便,讹为古同。

范牛:原为樊店派生村,后因牛姓人迁居于此,得名樊牛,后讹为范牛。

常册:相传该村原住常、佗两大姓,世交很好,佗家在朝居大官,后因犯罪要被满门抄杀,常家为挽救佗家,让佗家说姓常,并迅速将其编入常家户册,因而得救,故名常册。

南丁:相传汉朝末年,丞相丁建阳生于此地,得名丁村,后为和城北北丁村区别,改为南丁。

桥坡:该村地处坡上,坡下有永宁桥,故名桥坡。

北张:该村石牌楼上有“古北张”三字,可见很早就有其名。又说该村中心过去有一条东西官道,姓张的宅住道北,故名。

古四垣:因地处北垣之上,站在垣上可嘹望附近三垣,故名。

连马河:因该村有几条小河流,连起来似一匹骏马,故名。

药王坡:该村原名卧凤坡,相传因该地落过凤凰而得名。后村里修起一座药王庙,又更名药王坡。

东史、西史:该村原为史姓人居住,得名史村。传说三国时关羽曾路过此村,在正中路口休息。后人以此将东面的叫东史,西面的叫西史。

垣头:该村位于和尚公德山脚下一条土垣的尽头,故名。另一说法是,因晋大夫原轸死后,其头葬于该地而得名。

高家:原名岳家坡,相传明朝时高义迁居于此,故更名高家。

黄家铺:该村居大道两旁,居民多黄姓,过去村民沿大道开有各种店铺,故名。

蜜蜂洼:该村位于洼地,花草盛多,宜于养蜂,故名。

张马河:该村位于马家沟之西的三岔路口,三条河流汇集于此,又由张姓人居住,故名。

建设:属李家垣村。该村为新建村,因从事建筑的匠工较多,故名。

辽寨河:相传古时这一代有辽王在此屯兵扎寨,管辖方圆百里土地,有主寨三个,分布在同一条河里,分别叫上、中、下辽寨。后合称辽寨。

木坪:相传该村人原住垣上,垣下为邻村段庄人墓地,后人将坟墓摊平,得名“墓坪”。后人嫌村名不雅,讹传为木坪。

玉石鄢:该村原名玉石淹,因村内原有一青石院坚固美观,如同玉石,故名玉石院,后讹为玉石淹或玉石鄢,今尚存。

连马坂:为古时一战略要隘,相传在一次战斗中,有战士乘马连续往返这个要隘,故称连马坂。

夹石河:该村位于两石岭相夹的河边,故名夹石河。

杨洼:原名石郑庄。从唐代开始,历五代、宋,直到明初,该村杨氏家族异军突起,声名大振,任大司空、大将军、翰林、元帅、御史、都统、太守、县尹等官职的60余人。因杨氏家族声名显赫,村名即改为杨洼。

望月山:原名润王山,相传润王死于此山,又以该村地处高山,似乎可以望见月亮上的一切,最宜赏月,故名望月山。

南天门:该村为望月山主峰,山顶南西有石崖,惟东西小路向外伸出通往山顶形似石门,故名南天门。

营里: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一将军在该村扎营,故名营里。

花子湾:该村地处后洼村附近一个湾内,据传有一个讨饭人住于此湾,故名。

张公曹:相传唐朝有一将军带兵在黑山休息,马甚渴,用蹄刨地得水,该水下游为槽形洼地,有张公居此,故名张公槽,后沿变为张公曹。

库家垣:该村位于一条垣上,干旱缺水,所用之水味苦,故起名苦家垣,新中国成立后修了水库,以库得富,生活逐渐好转,遂将“苦”改“库”,更名为库家垣。

大阳院:相传该村原名大峪,后与陈家崖、许家合为一村,当时村民王清秀院内有一棵大杨树很是壮观,故取村名为大杨院,后讹写为大阳院。

尧望:因尧为天子后到此巡视,曾在村前的山顶上向四周瞭望而得名。另有一说是该村原有一座烧瓦窑得名窑瓦,后讹化为尧望。

北地:相传该村郭姓原系官宦人家,门前建有大白迎壁一座,故名白壁,后讹传为北地。

东续、西续:相传隋朝时,北唐城续姓人来此避难,筑有土围,取名天续堡,后因人口增多,遂分为两个村,即东续、西续。

古居:该处原为南北石村,为避战乱,村里修建了堡垒,取名堡子城。又因该地杏树多,又叫杏林村,但群众都叫不习惯。由于该村三面是沟,一面靠路,便顺口叫古凸,后演变为古居。

老官庄:相传叔虞封唐时初居唐城,所带居官五正,怀姓九宗便分居在附近各村,老官庄居住的为众多官宦之首,地位极尊,故名老官庄。也有一说是汉光武太子驻跸午寄村时,随从的老年官宦住在该处,故名老官庄。

挂里:该村原是老官庄属地,位于村北陡坡上,远看像挂在崖上,后有李、许等户移居此地,独立为村,遂名挂里。

车返:相传有一外地秀才来此游历,套车从此过山,沟险难行,遂又返车从大路走了,此地遂名车返。

刁儿洼:相传村东有一石崖,有一老雕在石崖上筑巢,石崖下有洼,遂取名雕儿洼,后讹为刁儿洼。

洞儿洼:相传该村东山峪有座寺院,并有一眼古洞,大清光绪年间遭遇大旱,人口死亡很多,后老官庄王姓人移居此地,因位于原古洞西洼,故名洞儿洼。

阎强:相传该村建立于明代,阎姓人居多,好胜心强,故名阎强,明代皇上曾诏令候补廪生,翼城应补12名,该村就补上了9人。

张言社:明代该村叫张吉村。清康熙年间,该村张士信居官为御史,故更名为张言社。

东王:相传该村原名桃园堡,明万历年间,该村常是明居官鸿胪寺,将村址由堡内迁出,得名东王,以其村多出官宦,富比王侯,故名。

梁壁:民国18年县志载:晋国大夫梁馀子养生梁壁。该村位于浍河东岸梁上,崖壁陡峭,形势险恶,筑有围墙,历来为村公所所在地。因早先为梁姓居住,故名梁壁,后按方位分为北、东、西三梁壁。

天台社:原名天泰社,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白成曾率军从此经过,在村里“鼓上”设台祭祀苍天,村人为纪念这件事,便将村名改为“天台社”。

河沄:因该村紧靠浍河,古时浍水涛涛,水势沄沄,故村名河沄。

张文:原名张弯村。共产党员张文生于此,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翼城解放后,为纪念烈士,改名张文村。

马银:相传从隆化镇迁来的一秦姓村民,其子小时不孝,无颜见父老,做官后良心萌发,用马驮了银子,暗暗赠与父亲让在此建起一深宅大院而得名。另有一说是,相传有一差夫,赶马驮银,路过此地时,因马受惊摔死崖下,村民拾得马银,故名马银。

这是一张图片
专业宝宝起名

添加微信:77562256

免费领取100个高分名字

备注:高分名字,即可领取!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